•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市场
  • A8:专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 理财超市
  •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 在实践中突破
  •  
    2012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理财超市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在实践中突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2012-0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基于对低风险产品的偏好,上半年债券基金风头十足,撇除新发基金外,老基金申购也都颇有气势。而诸多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却鲜见针对债券基金的持续营销,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为什么不做持续营销?我也问过相同的问题。”针对记者的一番疑问,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也颇有同感。

      日前,招商信用债日内遭投资者抢购,首募近40亿元再次刺激了市场的神经。而今年以来包括泰达集利债券、天弘永利债券和鹏华丰收债券在内的多只债券基金由于业绩良好及有力的持续营销推动,规模出现数十倍增长。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几家大公司的债券产品尤其是今年以来颇受追捧的信用债基在业绩不输人的情况下,规模却不升反降。

      记者发现,博时信用债二季度净值增长6.55%,远超业绩基准,然而在三个月间却出现了1600多万份的净赎回,其中个人投资者成为赎回主力。同样,广发聚财信用债二季度净值增长约3%,但份额却遭遇13多亿份的净赎回。而经过统计,多只大公司的品牌债券基金产品也有着近乎同样的“命运”。

      在目前投资者主动购买基金意愿弱化的情况下,大公司为何纷纷在持续营销面前屡屡说“不”呢?

      据了解,此前广发基金针对旗下债基做过持续营销,但效果不明显。而目前的现实是,基金份额的扩张主要来源于新发基金,这也显示出基金行业规模的发展仍然主要来自于基金公司的主动推送。

      另外,对于市场的判断更加谨慎也是诸多大公司选择回避债基持续营销的关键。广发聚财信用债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表示,从短期来看,外需放缓带来的外汇占款减少可能使得存款增长乏力,国内应对总需求下滑的政策操作还有不确定性,这些都将考验债券牛市成色。

      “持续营销有两条路,一条是主动选择产品和时点的营销,一条是偏被动的基金定投。而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产品和正确的人都需要我们非常高的判断力。”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而另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坦言:“是首发还是持续营销,与公司战略、高管意志和公司的决策流程具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