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市场
  • A8:专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 理财超市
  •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 在实践中突破
  •  
    2012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难觅“配角”身影 阳光私募面临“后创业时代”人才烦恼
    理财超市
    业绩不错反遭净赎回 大公司“懒于”债基持续营销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在实践中突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担忧债市中期风险 部分银行暂停新债基托管合作
    2012-0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尽管今年以来债基首募屡屡传出人气爆棚的消息,但对于债券牛市行情能够走多远市场态度谨慎。记者获悉,由于对四个月以后的债市信心有限,某商业银行总行已决定暂停与基金公司洽谈新债基托管合作。从渠道方面了解到,目前部分银行着手向客户推荐权益类指数基金和定投业务。

      “近期同事出差拜访渠道,某家商业银行可能要暂停新债基的托管合作。”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表示,渠道同事与该银行零售部沟通下半年产品布局,总行认为债券基金热销属于牛尾行情,没有明显兴趣,会通过持续营销的方式销售;由于对四个月以后的债市信心有限,总行已决定暂停与基金公司洽谈新债合作。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渠道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债券牛市依旧延续,但从商谈新基金托管合作到申报获批到募集,之间可能需要半年左右的周期,期间债市走向可能有所变化。“相较之下,近期股市呈现隐现见底迹象,我们银行近期会重点推沪深300相关产品和股基定投业务”。

      而基金公司方面,在经历了此前固定收益产品首募屡创新高之后,一些公司开始有意识地控制相关产品首发规模,而将重点投入到提升投资业绩上去。

      7月17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称,广发理财年年红债基于当日提前结束募集。媒体报道称,尽管首募当天火爆,但公司或将其最终规模控制在6亿左右。该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之所以设计募集上限,是出于希望通过控制基金规模来提高收益率;无独有偶,原定发行半个月的招商信用增强首募当天吸筹近40亿,公司则预设规模上限20亿,同样提前结束募集。

      分析人士表示,中期看债市走向具有不确定性,过于追求规模可能增加新基金的投资操作压力。从现实角度看,基金公司主动控制规模也是为了规避潜在风险,保证投资业绩。

      经历了年内气势如虹的上涨之后,债市的多头氛围已不如先前浓厚,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短期牛市格局未改,但中长期角度看债市风险正逐步积聚。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在经济见底复苏之前,实际利率环境的宽松会持续,但下行空间有限。总体来说,债市温和向好的趋势并未结束,但牛市性的快速上涨难以重现。

      沪上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认为,当下经济见底预期逐渐形成,股市底部隐现;此外上半年债市获利盘过多,下半年做多动力难以为继,债市风险逐渐提升,后续操作宜持续降低配置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