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研究·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核能安全的共同责任
  • 此时此刻,
    投资者保护机制体现在哪里?
  • 一片叫难声也许就是机会
  • 德拉吉维护欧元的承诺有多少实质性内容
  • 企业大宗海外并购如何有为与不为
  • 庐山:赶走山民迎富豪?
  •  
    2012年7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核能安全的共同责任
    此时此刻,
    投资者保护机制体现在哪里?
    一片叫难声也许就是机会
    德拉吉维护欧元的承诺有多少实质性内容
    企业大宗海外并购如何有为与不为
    庐山:赶走山民迎富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片叫难声也许就是机会
    2012-07-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思甥
      邱思甥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位汤婆婆在银行里存了当年能买下一套房子的400元, 33年后,这笔存款产生了438.18元的收益,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汤婆婆连本带息取出835.82元。400元存款33年前可买一套房,如今只抵瓶茅台。是放长线钓大鱼,还是短线获利了结一直以来是投资者纠结的投资策略,这个故事说明,想靠长期存银行来为财富保值增值肯定没戏。

      在传统投资者的印象中,投资国债,是个既安全又能获取一定收益的选择。此话不假,过去30年来投资债券的平均年化报酬率约当7%, 10年也能翻上一番。既可部分维持购买力, 又无需承受股市的高波动性, 但未来是否还能维持这样的报酬呢?看看全球债券市场的现况,未来十年投资者借钱给美国政府所能获得的年化报酬率是1.5%,借给德国呢?年化报酬率更低, 只有1.2%。而购买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国债则分别仅可获得1.5%、1.7%和 0.7%的报酬。发达国家中的最大亮点应是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也不过3.1%、3.3%。

      更深一层次来看,2008年以来,全球央行普遍通过降息降低企业负担,并希望利用低利率刺激消费者买房、买车等需求的提早释放。除了维持低利率,西方国家普遍因为高社会福利面临巨额债务窘境,债务货币化成了各国央行不能说的秘密。目前全球央行是平均货币供给约为10%,而货币一旦超发就没有收回余地,就目前存款利率或债券收益来看,贬值不可避免。当全球政府公债利率低至过去百年来最低水平,更是显示全球投资人的恐慌情绪高涨,虽部分反映了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事实,但也隐藏了绝佳的股票投资时点。

      如果在1824年投资一美元钱在美国股市,到今日将有376倍的报酬率,若加上股利分红再投资,累积的收益率则达到惊人的364.2万。而在此期间,美国经历了66次经济衰退,两次世界大战,石油危机等等,每次原因都不同,但在危机过后,股市总能迎来一波更为猛烈的上涨。投资股票的报酬来自两方面,一般投资者追逐短线或被称为波段的价差交易利得,这种投资方式需要精准掌握宏观经济以及把握市场情绪的转折,不可否认的是每次总有人抄底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忽略了——每次抄底成功的不会是同一个人,不管是发达或新兴国家市场,投资者赔钱的比例均高达八成以上,赚钱的不过5%。如此小的几率,难怪投资者要感叹投资难,难于上青天!

      除了短线的价差交易外,获利更多其实来自长期参与公司的成长。优秀公司在面对经济环境变动时,能有效运用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在遇到成本上涨的通胀环境里,优秀企业一面透过扩大运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一面利用提价应付成本压力进而提高获利能力。所以,通过股东权益报酬率、营运毛利、负债水平、企业现金流量几个简单指针应能挑出长期投资的标的。若公司业务具有品牌垄断特征,其产品经久不变,如品牌消费品、金融、地产、景点、连锁等相关行业的公司,其长期投资的效应将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近来股市跌跌不休,除了反映经济结构转型的不确定性, 更多反映了投资者对股市现状的不满。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尚未把股东当成真正的老板, 所以分红的概念迟迟无法落实;另一方面,若资本市场融资的最基本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股东权益则也无法维持。恶性循环之下,股市的发展定会欠缺活力,企业、股东将面临双输格局。但若把眼光放远些,中国目前城镇化率不过50%,人均所得刚跨越5000美元,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经济在未来或将继续迎来高速成长的可能性,A股的投资价值不言而喻。因此,笔者认为此刻投资A股是个好时机。当然,看清行业发展动态之后再投资个股才是上策。

      中国企业普遍年轻,面临空前剧烈的国际化竞争压力,与跨国品牌企业比较起来,在品牌、市场营销、人才诸方面仍有一段距离。现阶段正在付出巨大的学习成本,股民也跟着付学费。运动用品产业过往股价的大幅下跌即是明证。如果要挑选以国内消费为主要增长动能、且外来竞争压力不大的产业,白酒行业或许是最好的例子。国内人均白酒消费量仍有很大成长空间,而白酒行业的国外品牌竞争力不强,企业经营压力相对小,受惠于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所得提高的显著效应,若能持续追踪财务指标即可轻松享受长期投资的价值。

      另一个遭受低估的行业无疑是金融、保险。虽面临市场开放的竞争压力,但本地化的优势是无法取代的。经过两次非对称降息,开启了利率自由化的进程,短期内银行利润肯定会受冲击,但从中长期来看,业务具备竞争力、产品线丰富的银行会胜出。

      (作者系国际理财规划师CFP , 证券分析师C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