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焦点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路演回放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研究·市场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专 版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房产大佬三四线城市“贴地飞行”
  • 央企为何“不听话”?
  • 央企频频
    “逆势”拿地
  •  
    2012年8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公司·地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公司·地产
    房产大佬三四线城市“贴地飞行”
    央企为何“不听话”?
    央企频频
    “逆势”拿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企为何“不听话”?
    2012-08-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于兵兵 ○编辑 阮奇

      ⊙记者 于兵兵 ○编辑 阮奇

      

      央企在近期又一次扮演着拿地排头兵的角色。如果没有更新的政策制约,这一趋势很可能在下半年得到延续。而这一趋势是在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央企要在抑制地产投资过热中做表率”的情况下出现,不得不令人反思。

      央企积极入市的深层次原因,也许是集体判断到了政策底部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机会。“如果只是部委喊话和地方形式上的表态,我们不认为楼市会就此低迷下去。目前企业尚属去库存阶段,因此都在积极出货。但随着2012年上半年土地出让真空期在供给方面体现出来,未来房价与成交量不排除有大幅上涨的空间。”一位房地产企业高层称。

      有研究报告称,尽管2012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9.9%,但随着一二线城市房屋成交量的反弹,土地市场在近期有所复苏,预计下半年土地市场将继续升温,成交跌幅将持续收窄。“我们预测2012 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为36000万平方米左右,同比降幅会收窄至10%左右。”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杨红旭称。

      回看每一轮楼市周期,央企总比民企具有更大的拿地胆量和勇气。归结起来,央企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项目本身有利可图,那么央企会凭借强大的政府关系势在必得。如果项目本身有一定风险,央企也可以与地方政府商定相应的利益安排,来化解风险。退一万步说,如果政策真的进一步收紧,导致销售受阻,央企的资金输血能力也将保证其不会和民营企业一样“死于危难”。

      可以说,在央企频频参与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体现越来越明显的差别化待遇。调控与央企竞争双重压力下,民营企业将渐被边缘化。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中小房企,除了市场调控、央企竞争外,还有地方政府土地经营不善带来的第三座大山,最终被“大浪淘沙”,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要巩固楼市调控效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公平竞争,决策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大现有政策执行力度,促进企业理性判断后势,另一方面,也应该深入思考国企与民企在融资待遇、门槛准入等方面的公平性问题。同时系统性解决地方政府此前大规模卖地扩张所带来的区域风险。只有多管其下,楼市才有可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