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圆桌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市场
  • A8:研究·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躺着吃利差”落下融资饥渴症 保险业今年融资规模或超2000亿
  • 逆回购继续担纲重任 本周净投放440亿元
  • 机构一线
  • 汇丰屈宏斌:经济企稳态势未明稳增长仍需努力
  • 世界为何关注中国经济增长?
  • 准备金率的角色定位
  •  
    2012年8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躺着吃利差”落下融资饥渴症 保险业今年融资规模或超2000亿
    逆回购继续担纲重任 本周净投放440亿元
    机构一线
    汇丰屈宏斌:经济企稳态势未明稳增长仍需努力
    世界为何关注中国经济增长?
    准备金率的角色定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躺着吃利差”落下融资饥渴症 保险业今年融资规模或超2000亿
    2012-0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尤霏霏 制图

      大多数寿险公司过度依赖“资产管理型”盈利模式,即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在这种盈利模式下,一旦资本市场不理想,保险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资本“饥渴症”便久治不愈。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从2010年的865亿,到2011年的1952亿,再到2012年超2000亿的保守预期,国内保险业的融资额度呈现成倍增长。

      保险业融资潮起,是饥渴症还是求发展?表面上看,2011年以来的两轮融资潮,源起股市萎靡下大量投资浮亏对保险公司资本的消耗。但若探究本质,之所以被股市牵着鼻子走,主因是产品结构走向畸形,过度依赖“利差”所日渐爆发的后遗症。

      如若不解决本质问题,困扰保险公司的融资“饥渴症”,将很可能从最初的“急性病”演化为“慢性病”,继而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

      

      融资饥渴两极分化

      2009年、2010年,国内保险业融资规模基本保持在800亿至900亿。然而步入2011年之后,这个数字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根据中信建投研究员缴文超的统计测算,2011年,整个保险业的融资规模大概在1952亿左右。“其中,上市险企通过股权融资770亿,非上市险企股权融资604亿,所有险企发行次级债融资578亿。”这也是长期关注保险业资本问题的缴文超,首次对外透露这组数据。

      从上半年融资情况来看,2012年保险业的融资需求,有过之而无不及。缴文超说,“目前上市险企已披露的次级债、可转债、债务融资工具,加上中国人保即将启动的IPO计划,预计上市险企融资规模在1300亿至1400亿。非上市险企融资规模至少在500亿至600亿。”因此,保守预计,2012年保险业融资需求将达到2000亿。

      若以融资规模来看,上市险企占比较大,达到七八成。但由于牵涉机构较多,融资渠道有限,非上市中小型险企的融资需求更为迫切。而从短期来看,整个保险业的融资饥渴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即大险企今年偿付能力基本不成问题,中小险企下半年的融资需求仍然存在,但压力相对减小。

      虽无近忧、但有远虑。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对保险业资本的压力测试,假设在资本市场不出现剧烈波动,业务稳步发展的情况下,保险业此轮募集到的资金可支撑至2013年上半年。“我们预计,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保险业将迎来下一轮融资高峰。”

      

      过度依赖利差症

      保监会目前对正常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底线是150%。一旦低过这条监管“红线”,保险公司便不得不扛起融资大旗,否则相关业务的开展将会受限。

      有人感慨地说,保险业务发展过快和股市下跌太猛,是近年来加速保险资本消耗的两大“杀手”。

      但这仅仅是表象。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之所以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越走越偏、几近畸形的产品结构。

      这几年,绝大多数寿险公司都主打5年期储蓄替代型产品,主要通过银行渠道进行销售。这类产品保障成分低,期限短,不仅有悖于监管提倡的“保险产品回归保障”的基调,而且对资本的消耗很大。

      一家寿险公司总经理直言不讳:“在累计保费相同的情况下,目前银保市场上主流的短期趸交产品对首年资本的占用,约为10年期交长期保障期产品的6倍之多。”

      行内有这样一句话,“交费期短的比交费期长的保险产品,对资本的消耗更大;返还类产品比非返还类产品,对资本的消耗更大;银保产品比个险产品,对资本的消耗更大。”

      然而,在市场环境、销售业绩的压力下,不少寿险公司迷失了方向,选择了资本消耗大、但保费流入快的短期趸交产品。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基于这种产品结构,导致了大多数寿险公司过度依赖于“资产管理型”的盈利模式,即: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在这种盈利模式下,一旦资本市场不理想,保险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资本“饥渴症”便久治不愈。

      国际上可参考的经验告诉我们,保险公司若想改变被股市牵着鼻子走的现状,就需要在产品及利润结构上转型。为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是,保险公司的利润由费差、利差、死差三部分构成,尤其是死差,因为不受宏观调控和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最能体现经营者的能力,所以应该成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