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控股”查无踪影
盛和稀土涉嫌隐而不报
⊙记者 宋元东 吴正懿 ○编辑 邱江
在本报昨报道《神秘大客户涉嫌暗助“做账”盛和稀土借壳*ST天成突生变数》后,盛和稀土借壳*ST天成的种种异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记者随即进一步追踪采访那家名为“伊犁控股有限公司”的神秘大客户,但诡异的是,记者通过新疆、北京、四川等多地工商查询,皆无该公司的注册信息。而重组草案也似乎刻意“淡化”该公司的背景信息。
据重组草案披露,今年一季度,伊犁控股以7278.58万元的销售额占据盛和稀土第一大客户的位置,交易金额占盛和稀土当期营收的40.68%,远远高过其他几大客户的销售额。与此同时,伊犁控股也位列盛和稀土应收账款名单的榜首,金额达8497.3万元,占盛和稀土应收账款总额的46.24%,高于今年一季度盛和稀土对其的销售金额。这意味着,如果伊犁控股是盛和稀土今年新增的客户,盛和稀土今年一季度几乎没有收到款。
显然,揭开伊犁控股的真实背景,是判断其与盛和稀土交易信息真伪的关键。
然而,交易比重如此之大的伊犁控股,居然在公告中被“忽略”了。据查,重组草案披露了最近三年盛和稀土主要销售客户的简介,涵盖了基本情况、开始合作时间、采购的主要产品及用途等信息,包括奥地利特里巴赫、巴斯夫(中国)、日本昭光通商株式会社等5家外资公司,以及金龙稀土、西骏新材、方兴稀土3家国内公司。其中,金龙稀土2011年度与公司的销售额为6905.98万元;西骏新材2010年与公司的销售额为919.78万元;方兴稀土2009年与公司发生的销售额为2516.74万元。
相比之下,伊犁控股今年一季度与盛和稀土的销售额即达7278.58万元,均超过了上述3家公司的销售金额,但重组方案却未对伊犁控股作任何情况介绍,似乎有意淡化。
根据仅有的名称信息,记者昨日向伊犁控股最有可能的归属地新疆当地工商部门查询,但未查获该公司的注册信息。随后,记者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工商、四川工商等机构几番查询,仍然没有得到任何注册信息。
“从名称来看,伊犁控股这家公司不合规范。”工商系统负责企业注册登记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名称由四大部分,即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组成,该公司名称缺乏“字号”,“行业”也不应是“控股”。“这样的名称基本上不可能在国内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要么是根本未注册,要么是在境外注册。”
查重组草案,伊犁控股与盛和稀土的关系描述为“出口销售客户”,由此推断其确有可能在境外注册。但业内人士也指出,一般境外注册的公司名称多是英文,而伊犁控股的名称如此中国化,似乎不合惯例。
对此,盛和稀土相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表示,伊犁控股购买的是公司重稀土产品,半年报披露时该公司的所有欠款均将付清。关于伊犁控股的背景情况,上述人士则称不清楚,待询问后再回复记者。但截至记者昨晚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