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记得在股改的时候,当时证监会领导曾经反复提到,要让投资者对后市有稳定的预期,也就是看到并充分认识到股改的巨大意义以及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应该说,这样的宣传是起到了相应的效果——由于投资者对股改普遍认同,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也就直接促成了2005-2007年的股市大牛行情。
而今A股市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包括改善投资者结构、调整市场投资思路以及推进金融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变革正在全方位推进。其内涵十分丰富,在不少方面甚至可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也因为这样,新老格局之间也就必然产生矛盾与冲突。如管理层大力推崇的蓝筹股在市场上就是得不到认同,而有关方面推出的意在打压绩差股的“风险警示板”则遭遇了市场强烈反弹,此种不协调之处还可以举出很多。当然,我们不能说今年以来的股市疲弱就是这些因素的产物,但不管怎么说其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
显然,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是要继续推进的,不能因为要“救市”而中断。但与此同时要减少改革的成本,避免因为制度摩擦过大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这是需要考虑的。以前在股市上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三度统一”论,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的承受度要结合。虽然现在已经很少听到类似说法了,但是回头想想它还是很有道理的。而怎么样才能够化解这方面的问题呢?也许让投资者对改革的结果有个稳定的预期是必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像制定新版退市制度和设立“风险警示板”,其出发点应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上其给投资者的印象就是绩差股要尽快退市,而且希望它快点下跌,投资者千万不要买入。显然,如果投资者形成了这样的预期,那么他们对后市就不可能乐观。问题是现在的那些绩差股多数在上市时并不是绩差股,有的业绩差与经济的周期波动有关,还有一些股票面临退市风险并非因为业绩的原因,而是由于制度。这表明,如何完善制度设计,让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稳定下来很关键。最近人们看到有关部门对“风险警示板”以及退市公司的重新上市等问题有了新的表态,这样做起到了稳定预期的作用,事实上投资者对此也是比较愿意接受的。
应该说,稳定预期的工作有关方面也一直在做,但是人们也确实感到在很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如“转融通”行将推出,市场对此是有所担忧的,主要是害怕做空能量大大增加。其实即便是在成熟市场上,信用交易中也是融资规模大大高于融券。那么,证券金融公司能否对其今后的业务重心有个明确的描述呢?这虽然只是个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在稳定市场预期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在很多具体政策措施出台时能够更加慎重,特别是在稳定投资者预期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也许市场情绪不至于低落到现在这种地步,股市行情也不至于走得那么低迷。
投资者的预期稳定了,他的操作行为也就稳定了,就不会有恐慌性抛售,股市行情也就不至于出现非理性下跌。这是常识,也是现在市场各界都应该予以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