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金砖国家告别流金岁月
  • 锻造中国经济新格局的两大切入点
  • 完善退市制度,
    还须熄灭劣质公司重组预期
  • “地王”项目割肉求生
  • 不能让“价格战”毁了刚起步的电商业
  • “为何自迷迷人?”——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  
    2012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金砖国家告别流金岁月
    锻造中国经济新格局的两大切入点
    完善退市制度,
    还须熄灭劣质公司重组预期
    “地王”项目割肉求生
    不能让“价格战”毁了刚起步的电商业
    “为何自迷迷人?”——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何自迷迷人?”——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2012-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孙 涤

      “为何自迷迷人?”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伦敦奥运会闭幕前夕的男篮和男排决赛两场精彩对决,可谓经典,足以看到人在博弈中是怎样处理为个体和为所属团队的关系的。俄罗斯男排大逆转挫败巴西队,莫索尔斯基的重锤扣杀起了决定作用,不过他很容易摆正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因为两者高度一致。西班牙男篮的加索尔兄弟就出入不小,他们拼了老命为西班牙效力,险乎把东家美国队给干倒了。记得乔丹在巴塞罗那为梦一队打拼时,就因为决赛中库科奇替母国克罗地亚打球“太卖力”而极为不满,硬要杯葛他加盟公牛队。最后库科奇白等了一年才被公牛队招募,损失不小。所以说,加索尔兄弟全力为西班牙作战,冒了开罪东家和队友的风险。好在科比还比较大气,热情拥抱了加索尔。为团队效力,本来就是值得尊重的人类天性。

      怎样摆正个人竞技与替团队打拼之间的关系,牙买加队短跑名将布莱克和博尔特、美国队十项全能好手伊顿和哈迪之间的瑜亮情结,也非常有意思。而在女子四百米跨栏比拼里,美国的德姆斯只比俄罗斯的安图尤克慢了0.07秒,得了银牌却懊恼万分,当即扬言绝不止步,决心再苦熬四年来争夺下届奥运会金牌。这个逻辑颇为诡异,难道除了金牌得主,其余都感到落寞?你不免惊讶,人的争胜精神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分析发觉,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自迷迷人”心理,在赛前明显高估自己,以督促进取心;在受挫后又能迅速调适,恢复自信以维持积极的心态,哪怕赢的概率依然非常小。

      我不愿意把这种心理称作“自欺欺人”,一来它有宝贵的积极意义,二来人的自我高估,“愚弄”的对象主要是自己,而非为了欺骗他人而得利。就好比一个演员,要融入角色才能演活,使人相信演员就是他在扮演的角色。这也是“领导力”必要的一环,所谓“人无(过高的)自信,谁人信之?”无论哪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单靠“实事求是”是不足以发挥领导力的!

      自视高——无论对自己的天赋能力、努力程度、或好运气——乃是人类共有的倾向。若是他人在高估自己,你很容易辨别;若发生在你所关爱的人身上,你的辨别能力就打折扣;若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就很不容易看清了。你的体验很确凿地告诉,你对自己并没有高估。人类千方百计创造出良好的自我感觉,在不确定的险恶和生存竞争的压力下,这能帮助克服困难,产生能量,更好地适应博弈的环境。

      婴孩甚至从三岁起就显露出高估自己的天然倾向。行为心理学家就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有超过70% 倾向于相信自己在班里是最棒、最有创意的。上高中时,这个比例会降到15%左右,但仍有近四分之一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创意在社会最顶端的1%里。不过相信自己的身材高于平均的人恐怕不会超过60%,因为测定简便精准,糊弄空间有限。对前一类测量则困难得多,变数也杂,糊弄自己和别人成功的机会因此大增,体育竞赛就属于此类,竞赛者的自信对于博弈的成败作用因此就很突出。

      高估自己的偏向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当自己成功时,会相信是自身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而失意时,又往往把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他人作梗。

      对人类如此普遍的自欺倾向,不同学科的关注点和解释不一。社会心理学者认为,“蒙自己”对提高自尊有帮助;进化心理学者则认为,成功地“迷住自己”是“迷住其他人”的必要条件,从而引导人们对我产生更大信心,以接受我的影响。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动物界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也数不胜数;不过在人类,由于大脑的超强功能,它发展成了精致的艺术和复杂的博弈。

      适度高估自己,适度高估成功的可能和低估失败的风险,能促使人们承担风险积极探索,增加创新突破。但过了合理的度,过度自信的作用却会走向反面。哈佛商学院的诺顿教授指出,过度高估自己,会损坏一种关系、摧毁一个人、使一个计划流产,令一项投资失败、导致一个组织崩溃。本系列一直在讨论的“博弈的不对称”,过度自信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因此,何为合理的度,怎样加以把握,非常关键,且永远令人着迷。

      把握合理的度,当然建筑在和参加博弈的同类竞争者的比较基础上。在个人层面,过度自信的倾向相对容易诊断,也比较能得到纠正,重要的是能有自我约束,从而对自己保持清醒的眼光。诺顿教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自我测评方法,给下面七个问题来自评打分。每个回答可选择1-7。1 代表你完全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而4居中,表示在两可之间。

      1,我的最初印象总是对的;2.我不在乎别人实际上是怎样看我的;3.我一旦打定主意,别人就很难改变我;4.我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充分掌控;5.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6.我是十足理性的人;7.我对自己的判断有十分的把握。

      下期来谈如何诠释自评得分。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