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自迷迷人?”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伦敦奥运会闭幕前夕的男篮和男排决赛两场精彩对决,可谓经典,足以看到人在博弈中是怎样处理为个体和为所属团队的关系的。俄罗斯男排大逆转挫败巴西队,莫索尔斯基的重锤扣杀起了决定作用,不过他很容易摆正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因为两者高度一致。西班牙男篮的加索尔兄弟就出入不小,他们拼了老命为西班牙效力,险乎把东家美国队给干倒了。记得乔丹在巴塞罗那为梦一队打拼时,就因为决赛中库科奇替母国克罗地亚打球“太卖力”而极为不满,硬要杯葛他加盟公牛队。最后库科奇白等了一年才被公牛队招募,损失不小。所以说,加索尔兄弟全力为西班牙作战,冒了开罪东家和队友的风险。好在科比还比较大气,热情拥抱了加索尔。为团队效力,本来就是值得尊重的人类天性。
怎样摆正个人竞技与替团队打拼之间的关系,牙买加队短跑名将布莱克和博尔特、美国队十项全能好手伊顿和哈迪之间的瑜亮情结,也非常有意思。而在女子四百米跨栏比拼里,美国的德姆斯只比俄罗斯的安图尤克慢了0.07秒,得了银牌却懊恼万分,当即扬言绝不止步,决心再苦熬四年来争夺下届奥运会金牌。这个逻辑颇为诡异,难道除了金牌得主,其余都感到落寞?你不免惊讶,人的争胜精神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分析发觉,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自迷迷人”心理,在赛前明显高估自己,以督促进取心;在受挫后又能迅速调适,恢复自信以维持积极的心态,哪怕赢的概率依然非常小。
我不愿意把这种心理称作“自欺欺人”,一来它有宝贵的积极意义,二来人的自我高估,“愚弄”的对象主要是自己,而非为了欺骗他人而得利。就好比一个演员,要融入角色才能演活,使人相信演员就是他在扮演的角色。这也是“领导力”必要的一环,所谓“人无(过高的)自信,谁人信之?”无论哪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单靠“实事求是”是不足以发挥领导力的!
自视高——无论对自己的天赋能力、努力程度、或好运气——乃是人类共有的倾向。若是他人在高估自己,你很容易辨别;若发生在你所关爱的人身上,你的辨别能力就打折扣;若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就很不容易看清了。你的体验很确凿地告诉,你对自己并没有高估。人类千方百计创造出良好的自我感觉,在不确定的险恶和生存竞争的压力下,这能帮助克服困难,产生能量,更好地适应博弈的环境。
婴孩甚至从三岁起就显露出高估自己的天然倾向。行为心理学家就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有超过70% 倾向于相信自己在班里是最棒、最有创意的。上高中时,这个比例会降到15%左右,但仍有近四分之一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创意在社会最顶端的1%里。不过相信自己的身材高于平均的人恐怕不会超过60%,因为测定简便精准,糊弄空间有限。对前一类测量则困难得多,变数也杂,糊弄自己和别人成功的机会因此大增,体育竞赛就属于此类,竞赛者的自信对于博弈的成败作用因此就很突出。
高估自己的偏向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当自己成功时,会相信是自身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而失意时,又往往把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他人作梗。
对人类如此普遍的自欺倾向,不同学科的关注点和解释不一。社会心理学者认为,“蒙自己”对提高自尊有帮助;进化心理学者则认为,成功地“迷住自己”是“迷住其他人”的必要条件,从而引导人们对我产生更大信心,以接受我的影响。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动物界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也数不胜数;不过在人类,由于大脑的超强功能,它发展成了精致的艺术和复杂的博弈。
适度高估自己,适度高估成功的可能和低估失败的风险,能促使人们承担风险积极探索,增加创新突破。但过了合理的度,过度自信的作用却会走向反面。哈佛商学院的诺顿教授指出,过度高估自己,会损坏一种关系、摧毁一个人、使一个计划流产,令一项投资失败、导致一个组织崩溃。本系列一直在讨论的“博弈的不对称”,过度自信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因此,何为合理的度,怎样加以把握,非常关键,且永远令人着迷。
把握合理的度,当然建筑在和参加博弈的同类竞争者的比较基础上。在个人层面,过度自信的倾向相对容易诊断,也比较能得到纠正,重要的是能有自我约束,从而对自己保持清醒的眼光。诺顿教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自我测评方法,给下面七个问题来自评打分。每个回答可选择1-7。1 代表你完全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而4居中,表示在两可之间。
1,我的最初印象总是对的;2.我不在乎别人实际上是怎样看我的;3.我一旦打定主意,别人就很难改变我;4.我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充分掌控;5.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6.我是十足理性的人;7.我对自己的判断有十分的把握。
下期来谈如何诠释自评得分。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