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机构追捧稳健类份额 国联安双禧A逆势7连阳
  • 华安基金:
    中短期信用产品最具吸引力
  • 理财超市
  • “撑不住”基民越来越多 定投客销户再升温
  • 低风险产品频现“一日罄”
    债市转弱或影响收益
  • 上市基金再掀创新潮 瞄上“分拆”跨市场指数
  •  
    2012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机构追捧稳健类份额 国联安双禧A逆势7连阳
    华安基金:
    中短期信用产品最具吸引力
    理财超市
    “撑不住”基民越来越多 定投客销户再升温
    低风险产品频现“一日罄”
    债市转弱或影响收益
    上市基金再掀创新潮 瞄上“分拆”跨市场指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撑不住”基民越来越多 定投客销户再升温
    2012-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析人士提醒投资者:“定投的优势之处在于通过分批入场来摊薄成本和风险,在波动中取得超额收益。因此,理性的坚守是保证定投收益的前提。”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尽管在下跌行情中坚持基金定投有助摊平风险,但持续震荡市场下,“撑不住”的基民越来越多,部分银行网点停止扣款的客户数近期再度升高;另一方面,由于定投业务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小,渠道对断供客户也无心挽留,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新基金销售上去。

      

      近期定投账户数量下降迅速

      “最近定投业务量下降很多,不论是新签约客户数还是持续扣款户数,都很差。”沪上某国有商业银行某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近期基金定投客户停止扣款的现象再度出现。另一家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内部人士也表示,近期基金定投停止扣款的账户增加明显,“三季度左右开始,明显感觉咨询定投的人少了,以前签约的账户也有很多终止扣款”。

      定投“断供”升温的现象也在一些基金公司处得到印证。京沪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指数持续下跌,不少定投客户选择的又是指数基金,亏损比较大,几个月下来“撑不住”了,选择停止扣款。

      “近期部分基金公司扣款中的定投账户数量下降迅速,甚至呈现净流出的局面。”沪上某中小基金公司相关人士透露。

      事实上,这并非投资者第一次大面积对定投“回心转意”。去年二季度市场经历一轮大幅下跌,不少定投客户也纷纷停止扣款,部分基金公司定投弃户率蹿升至50%甚至更高。

      

      银行无心推广

      基金定投因其长期投资摊薄成本的特性,常被称为是“纪律投资”,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也是不应在下跌行情中轻易终止定投。

      既如此,在目前并不适宜“断供”的时间点,面对投资者的退却,银行渠道的态度如何?

      “我们分行个金部领导三季度将定投考核指标取消了,现在全力发新基金,不强调定投业务的推广。”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发新基金都忙不过来,没有时间推广定投,对于“断供”的客户也不会多做劝留,而是希望他们转投新基金。

      “在基金销售任务中,定投算‘小指标’,即便完不成任务,也不会有什么大处罚。”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即便省行有定投考核,分行领导权衡下来还是选择取消相关业务指标,毕竟新基金卖得好‘才是真的好’。”

      某小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坦言,由于体量小,相较于新基金IPO,定投对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少很多;又因为定投“来钱慢”,做一笔业务的“性价比”远不如卖新基金赚钱,因此现在渠道对定投的推广热情很低。

      该人士告诉记者:“同样搞推广,一个月做十个定投客户,千百块的收入已经很了不起;若卖新基金,一只产品甚至能挣万元以上的激励。”

      “目前基金销售渠道仍以利益为导向,而将投资者收益放到次要位置。”分析人士提醒投资者,震荡市场中不应盲目停止定投:“定投的优势之处即在于通过分批入场来摊薄成本和风险,在波动中取得超额收益。因此,理性的坚守是保证定投收益的前提。”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