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机构追捧稳健类份额 国联安双禧A逆势7连阳
  • 华安基金:
    中短期信用产品最具吸引力
  • 理财超市
  • “撑不住”基民越来越多 定投客销户再升温
  • 低风险产品频现“一日罄”
    债市转弱或影响收益
  • 上市基金再掀创新潮 瞄上“分拆”跨市场指数
  •  
    2012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机构追捧稳健类份额 国联安双禧A逆势7连阳
    华安基金:
    中短期信用产品最具吸引力
    理财超市
    “撑不住”基民越来越多 定投客销户再升温
    低风险产品频现“一日罄”
    债市转弱或影响收益
    上市基金再掀创新潮 瞄上“分拆”跨市场指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低风险产品频现“一日罄”
    债市转弱或影响收益
    2012-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尤霏霏 制图

      ⊙记者 王诚诚 ○编辑 张亦文

      

      在股市持续疲弱、投资者防御心态浓重的背景下,低风险基金成为近期发行市场的绝对明星。继此前三只固定收益类产品首日募集即达到规模上限之后,年内第四只产品再现一日售罄。

      分析人士指出,债基持续受捧主要和债市近期赚钱效应和股市疲弱有关,虽然债券长期牛市仍可期,但由于近期债市供给量持续加大、机构去杠杆要求以及对通胀隐忧浮现,短期或面临调整。下半年债市收益将回归票息,债基上半年平均5%以上的收益或难再现。

      

      固定收益类产品持续受捧

      资料显示,7月中旬,广发理财年年红、招商信用增强两只基金先后一日售罄。8月15日,招商安盈保本首日募集数量也接近其50亿规模上限,其中招商银行单日销售数量达41亿份。此外,固定收益品种分级基金A类份额——瑞福优先近日发行也受到资金热捧,首日“吸金”超50亿,远超可申购份额上限,该基金随即启动比例配售。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产品热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首先上半年债市赚钱效应明显为该类产品攒足了人气,此外上述公司发行火爆也与公司产品设计、渠道支持有关。比如,瑞福优先年化6%的收益,在同类产品中优势明显。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265只债券基金平均上涨5.56%,24只保本基金上涨3.33%。远超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0.54%,及开放式指数基金-0.53%的收益。

      事实上,由于投资者防御心态浓重,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为近期基金发行的绝对主力。据统计,8月份开始发行的新基金有21只,其中债券型基金12只、货币基金2只、保本基金3只。证监会本周一公布数据显示,上周获批的17只基金中,11只为债券型产品。

      

      

      下半年债券收益回归票息

      然而,牛市总是在喧嚣中接近尾声,就在人们对近期对债基人气唏嘘不已之时,关于债市的牛熊之辩也日趋增多。

      “我们6月份起就已经开始提示债市风险了。”好买基金分析师曾令华表示,目前债基的操作已经以风险防范为主,下半年交易性机会明显减少,债基下半年收益将主要来自票息收入,预计收益在2%-3%左右。

      申银万国债券高级分析师屈庆也称,由于预期中的降准迟迟未至导致资金面紧张、债券供给压力增大及获利机构去杠杆要求,以及通胀隐忧浮现,债券利率曲线平坦化上行局面难改。他直言,由于机构投资者还处于主动去杠杆阶段,利率调整也未见底,“债市的最大调整还没到来。”

      天治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秦娟也指出,债市已经进入震荡调整期。她担心,如果今年四季度末到明年初经济能够见底回升,实体经济需求拉动通胀上升,那么债市就将进入熊市。

      不过,基于宏观经济数据依然疲弱,以及货币宽松趋势进程依旧,多数人士认为,债市走熊的条件尚不具备。如果近期调整较多,则不失为建仓良机。

      平安大华保本基金经理孙健表示,将根据政策相机抉择进行建仓。“在调整周期,最重要的是政策的方向与出牌力度。保增长的力度越大,对经济复苏的影响力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债市调整期也会拉长。”

      基于对中长期债市的乐观判断,孙健称,短期内债市调整越多,建仓力度也就越大,建仓期将重点考虑中长期利率债券和信用风险可控的信用债券,以获得平衡收益。

      秦娟则表示,债市虽整体进入震荡调整期,但结构性机会仍存。“未来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对城投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