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宁 邹靓 ○编辑 张亦文
基金此番在短期理财市场大展拳脚,一度引起市场巨大争议。
有拍手称快者。今年以来,基金行业创新步伐不歇,短期理财基金的“横空出世”,被其解读为行业创新谋变的一个注脚。在积极者看来,股市行情持续震荡,权益类基金产品财富效应难以显现,基金公司在产品同质化背景下疲于内耗,短期理财基金产品的出现,为行业销售、业绩突围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变则通”的具体实践。
“震荡市中基民的投资心理倾向于‘做足确定性’。”某家发行过该类产品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作为一种投资期限确定、投资期内收益确定性较强的创新产品,基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也需要磨合,在经历更长时间的实际运作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吻合产品特点的投资者会选择此类产品,基金的优质‘基因’优势会更为充分地得以体现。”
也有出言谨慎者。尽管从绝对规模来看,短期理财基金的发行可谓“声势浩大”,但若粗略算笔账,相关产品为基金公司带来的利润贡献似乎并不如其鲜亮的规模般令人亢奋。0.27%的管理费,一般“纳贡”渠道当作尾随佣金,再扣除将近百万元的营销材料公关费用成本,在没有出现大规模赎回的情况下,百亿规模的短期理财基金,其管理费收入也较为微薄。
“短期理财基金更像是一个冲规模的工具,靠这个赚钱不太现实。”某基金研究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起步较早的若干基金公司如同率先尝鲜者,依靠短期理财基金的热卖,资产管理规模快速跃升,引得同行艳羡不已。“某种意义上,带动行业进入短期理财‘狂欢’的不是财富效应,而是规模效应。”该分析师表示:“然而这样的规模能持续多久?当股市回暖,这些基金怎么办?”
然而至少从目前情况看,即便争议持续不断,基金接棒银行、挥师短期理财市场的脚步并没有减速迹象。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新产品募集申请进度信息显示,目前仍有30只短期理财基金产品申报待批。
“低风险领域资产配置的设计,本身就决定了短期理财基金的管理费率低于偏股型基金,这也是在权益市场不振、固定收益市场面临空前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可以通过‘走量’来提高管理费收入。”北京一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基金在短期理财市场的逐鹿热情已被点燃,随着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关基金产品的布局范围也将逐渐向全周期方向发展。”
而在投资者看来,不论基金涉足短期理财市场“意欲何为”,也不论产品创新有多少“水分”,验证相关产品推出的成功与否,最终仍应落实到业绩上。一位资深基民表示,设立如何的业绩基准、给出如何的参考收益率,抑或将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与理财基金做何种对比,最关键的在于投资收益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