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金
合作共赢
在足够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机构竞争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如果错位运营,各自在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精耕细作,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也能将整个市场蛋糕做大,为投资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共赢
⊙记者 丁宁 邹靓 ○编辑 张亦文
如火如荼的短期理财市场搏杀过程中,机构意识到,在足够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应依据自身竞争优势,在合规前提下划分“势力范围”,深耕重点领域,在为投资者提供有针对性产品服务同时,将整个蛋糕做大,实现共赢。
从银行角度看,尽管基金插足短期理财领域风生水起,但其对于基金动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奶酪”似乎并不在意,这种“平和”的态度从渠道对短期理财基金销售的支持方面就可见一斑。
平安银行一资深产品经理告诉记者,尽管银行并非对这块蛋糕没有兴趣,但一方面碍于监管政策限制,一方面基于自身运营风格,面对基金插足,银行不会“反应过激”。
在其看来,从银行角度说,更愿意做的是期限在半年以上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单只短期特别是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对银行的资金期限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的要求都更高,相对来说,中长期的资金更容易找到相对收益更高的资金投向”。
某国有商业银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银行历来给投资者的印象就是“稳健型”的机构,甚至被贴上了“较低风险”、“保守型”的标签,在定位上也一直延续了这样的品牌形象,这与投资资本市场“快进快出”的形象截然相反。“风格已经奠定了客户选择、产品选择的基础。”
在其看来,利用短期理财产品月末冲规模的惯例既被禁止,那么从品牌形象等长期角度考虑,银行还是倾向于向客户推荐期限更长的理财产品。
而基金在进军短期理财市场时,似乎也在刻意回避与银行在中长周期领域与银行“全面对抗”。
沪上某基金公司营销部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错配优势使得相似运作期限的基金产品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一个月以下是银行理财的空白,基金可以去填补市场需求。”
从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产品看,此前公司选择较多的30天、60天、90天产品已不再唱主角,一些超短期基金陆续浮出水面。如富国、信诚、融通、招商等公司都上报了运作期限短至7天的理财债基,中银、万家、工银瑞信等公司则上报了14天债基;大成上报了21天产品,汇添富则上报了1只28天的产品。
“基金公司的优势在于运作透明,而银行则在投资配置范围方面占有优势,如果一味与其正面搏杀,不仅销售方面很难得到支持,拼收益方面也会吃亏。”某短期理财基金经理表示:“超短期理财领域或将成为基金重点涉足的市场。”
有业内人士预计,目前短期理财市场高达2.6万亿。“在足够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机构的竞争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如果错位运营,各自在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精耕细作,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也能将整个市场蛋糕做大,为投资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共赢。”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