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海外
  • 6:金融货币
  • 7:证券·期货
  • 8:路演回放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圆桌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险企与监管上演“猫捉老鼠”
    车险恶性竞争烽烟再起
  • 配置可回归均衡
  • 上半年银行业绩增速放缓
    明年一季度或迎来“拐点”
  • 上海建立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 宽松政策悬而未决 新债招标冷清凸显债市疲态
  • 7月险资逆势加仓
    减持银行存款
  •  
    2012年8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金融货币
    险企与监管上演“猫捉老鼠”
    车险恶性竞争烽烟再起
    配置可回归均衡
    上半年银行业绩增速放缓
    明年一季度或迎来“拐点”
    上海建立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宽松政策悬而未决 新债招标冷清凸显债市疲态
    7月险资逆势加仓
    减持银行存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险企与监管上演“猫捉老鼠”
    车险恶性竞争烽烟再起
    2012-08-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尤霏霏 制图

      “对大公司来说,因为有非车险业务贴补及控制得当的赔付率,如果商业车险手续费能控制在25%以内,还是有承保利润的。但对于小公司来说,一旦超过20%,车险业务亏损就是既定事实。”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猫捉老鼠”的游戏正在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之间上演。

      4月上旬,保监会闭门座谈怒斥财险巨头无视监管法规,对其恶性竞争亮出黄牌以示警告。然而好了伤疤忘了疼,8月以来,不少财险公司迅速制定车险激进发展策略,再度挑战监管容忍底线。

      不到半年时间,车险恶性竞争烽烟再起。这对于上半年综合成本率已经大幅上升的财险业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此态势若进一步蔓延,今年车险市场承保盈利着实堪忧。

      

      再拼贴费:都是指标惹的祸

      实际上,财险公司的违规手段并不高明。面对手握大量客户资源的4S店、汽修厂,财险公司通常采取最直接的笼络手段——手续费“贴费”,业内俗称“贴点”,即在基础手续费上再增加额外的费用。

      2008年的财险市场,因为车险手续费违规乱象伤痕累累。为不重蹈覆辙,之后各地保险同业公会相继制定车险手续费自律公约,上限标准视各地情况而定。以上海为例,手续费上限是“15%(商业车险)+4%(交强险)”。

      尽管监管部门对自律公约的倡议是何等的不遗余力,但在规模、份额双重诱惑驱动下,车险手续费屡破红线。尤其是今年以来,汽车销售放缓等因素制约了市场需求,一些财险公司不惜铤而走险,与监管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以上海为例,目前商业车险手续费率再度上升到20%至30%的水平。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以上海财险“老三家”为例,平安财险针对代理渠道目标车型,采取加大送维修与费用加点的方式争夺市场;太保财险支付给4S店的手续费达到25%左右;人保财险则是针对中介、车队、车商这三种渠道进行封闭运作,根据项目实施进行定点直投。

      上海并非孤案。据市场人士透露,河北等地车险手续费违规现象更为激烈凶猛。“这些地区的个别财险公司不仅给出商业车险30%至50%的手续费率,甚至交强险的手续费率也高达30%以上。”

      “都是指标惹的祸。”某财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各地车险恶性竞争再起,源头就是总公司“不降反升”的指标。“由于我们上半年没有完成指标,下半年任务变得更重。”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争夺业务,一些财险公司总公司不仅明示可以变相违规,甚至还提供上千万的费用支持。

      

      自食恶果:成本率继续上升

      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仅搅乱了整个财险市场,同时对保险公司而言亦得不偿失。

      “对于大公司来说,因为有非车险业务贴补,及控制得当的赔付率,如果商业车险手续费能控制在25%以内,还是有承保利润的。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当手续费超过20%时,车险业务亏损就是既定事实。”一家财险公司车险部人士直言不讳。

      其实,今年以来的手续费之战,已经让大多数财险公司自食恶果。从目前披露半年报的中国太保来看,其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费用率+赔付率)上升了3.1个百分点至94.2%。这还算是行业内一个较好的水平。大多数财险公司上半年综合成本率普遍上升至95%以上。

      考虑到非理性竞争还在加剧,业内人士无不感慨,未来财险业务获取成本上升的压力还将存在,综合成本率仍有上升的趋势。一旦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超过100%,便意味着今年在承保利润上将“颗粒无收”。

      “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监管干预刻不容缓。”业内人士建议,“地方监管部门应该杀鸡儆猴、加强处罚力度,建立一定的处罚机制和黑名单机制,可防范财险公司再度挑战监管容忍底线,并对整个财险业综合成本率的上升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