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团圆
一度因监管“叫停”而规模锐减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已经褪去“违规揽储”的外衣。1个月期、双周期、一周期甚至3天期的产品非但没有绝迹,反倒以全新的姿态在博得投资者青睐之余,也获得了市场和监管认可。其原因在于,超短期产品开始以常态化和系列化的形式存在并延续,一方面消除了掐点揽储的嫌疑,一方面也保留了为客户进行短期资金管理的渠道。
风向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1-7月,银行理财市场总共发行了16659款理财产品,其中,产品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31天)及投资期限可以在1个月以内的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共912款,加上之前已发行的但未到期的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投资者可以选择用以管理短期闲置资金的产品实际多于这个数。
仅7月份,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127款,较6月增加43款,市场占比显著上升1.26个百分点至5.11%,发行量在各期限理财品种中上升最为显著。
从收益情况来看,7月份除1个月以下期类产品收益率上升16个基点外,其余所有期限产品预期收益均不同程度下滑。主要原因是3个月以下短期SHIBOR有止跌持稳的迹象,而中长期SHIBOR继续走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拖累了人民币债券与货币类理财产品收益。
7月份,1个月以下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6%,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上限。投资者选择该类产品管理短期闲置资金,在保持资金良好流动性的前提下,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超短期产品常态化
2011年,由于银行涉嫌利用超短期理财产品违规高息揽储,变相调节存贷比监管指标,银监会于9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91号文),对1个月以下产品进行了重点监管。
之后一段时间,该类产品的发行量应声而落,但并没有就此绝迹。2011年末,各商业银行陆续采取常态化和系列化的方式创新超短期理财产品。较为典型的如民生银行2011年11月25日开始发行的非凡资产管理周增利理财产品,以一周为运作周期持续滚动,客户可在投资周期起息日开始后至该周期结束日前一日通过约定赎回交易在本周期结束日赎回全部或部分本金。再比如上海银行“慧财”人民币点滴成金系列理财产品,涵盖1个月、35天、60天、65天等多种期限,且每周均有发行,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
整体来看,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期限在3天到31天不等,加上可每日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开放式产品,通过合理的配置,该类产品几乎可以满足1个月以内所有的投资期限需求。其中,期限为1个月(30和31天)、1周(7天)、双周(14和15天)和3天的产品数量较多。
从目前依然存在的超短期产品系列来看,这类产品的发行已经常态化和系列化,发行时间主要根据产品的接续需要而定,从而消除了银行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现象,以及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的嫌疑,这也是现存产品系列在监管层对超短期产品严密监管下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