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广告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温州遭遇“流动性停滞”
  • 红利税该减免,
    红股所得税更应尽早取消
  • 行贿:江门首富的资金腾挪术
  • 全力防范企业“三角债”风险冲击银行业
  • 上海成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制约
  • 为怕输而“扭曲风险”——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九
  •  
    2012年8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温州遭遇“流动性停滞”
    红利税该减免,
    红股所得税更应尽早取消
    行贿:江门首富的资金腾挪术
    全力防范企业“三角债”风险冲击银行业
    上海成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制约
    为怕输而“扭曲风险”——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温州遭遇“流动性停滞”
    2012-08-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易宪容

      国内上市银行中期报表陆续在公布,总体看,不良贷款率基本上处于较低水平,但个别地方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快速飙升。比如兴业、华夏、平安、浦发、招商和建行等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在上升,而不良贷款上升的地方集中在浙江温州及杭州等地。比如建行中期报表就显示,其浙江分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由2011年底的1.33%急升至1.78%,建行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大增148%至71.58亿元。同时,在东北地区,建行的资产减值损失大增539%至7.28亿元。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内银行区域性的不良贷款快速飙升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与挤出有关。因此,对于浙江温州地区来说,在房价一路向上飙升时,这些地区的银行贷款是质量较好的,不仅不良贷款率远低全国平均水平,且贷款规模庞大,银行利润水平也最高。而今年上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地区的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上升。

      追溯起来,在早几年全国各地房价快速飙升的过程中,浙江温州等地是全国一波又一波的住房炒作始作俑者。声名赫赫的温州炒房团转战全国,似乎战无不胜。当房价上涨时,这些炒楼的企业与个人个个都暴利四溢,不仅诱使各地居民涌入楼市,也诱导各地方企业涌入楼市。有调查报告显示,在温州300家企业中, 126家企业涉足房地产(大企业进入住房市场建造房子,小企业购买楼炒作),投资总额6.93亿元,占总营业务以外投资总额的69.2%。相关统计还表明,全市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他们不仅把全国许多地方的楼市炒翻了天,也把温州的房价炒到天上去了。2010年,温州地区的楼价为全国最高。当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下温州的住房市场价格快速下跌时(最大跌幅达到30%以上),这些过度杠杆化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的风险,便引发了2011年的温州金融市场危机。

      虽然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采取一定的救市政策,但温州金融市场危机并未有所缓和,反而随温州房地产市场调整还在深化与蔓延。有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温州社会融资规模约9800亿元,比2011年8月末减少约760亿元,银行表外融资、民间借贷市场均大幅萎缩,分别比2011年8月萎缩20.49%和11.82%。银行利润减少,不良贷款增加。与此同时,温州企业减产停产现象增多,全市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0.43%的企业减产停产。这种情况很快就反映到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开始惜贷,温州的金融危机遂进一步加深。

      现在的问题是,温州这场地区性金融危机是不是会向全国蔓延?这个问题,其实又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温州金融危机的深度在哪里?是不是比我们所看到还要严重?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究竟有多大?对于前者,这里不再讨论。对于后者,国人对此认识的分歧很大。其实,国内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与上海、深圳等地,房地产泡沫估计比温州要大。这种房地产泡沫巨大不仅在于价格涨幅大而且在于其规模庞大。比如说,十年来,北京不少楼盘的房价至少上涨了八倍以上。上海与深圳也是如此。十年内房价如此过快地上涨,岂能不积聚巨大的泡沫与风险?只不过,这些地方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被房价还在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以及各地悬殊的差别性所掩盖。

      去年,监管部门不断就房地产泡沫对国内银行体系作压力测试,希望能通过这种压力测试估算出国内银行房地产泡沫风险。但实际上历史与静态的数据是无法估算流动性水平的变化的,也无法评估企业及个人的偿还贷款能力是否真实。因为,这不仅有资产价格突然下跌而造成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还有“流动性停滞”或“流动性停顿”的问题。

      “流动性停滞”是法国经济学家梯若尔最近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企业不可“动用的流动性”不是流动性,因为,这种流动性丧失了偿还能力的功能与意义。比如金融法规限制、资产价格下跌时劣质资产充斥而手上持有不能出售的资产、资产价格下跌时资金充足者拒绝购买价贱求售的资产、大众化的投资市场散户实力不足导致市场交易萎缩等等。可以说,上述诸方面都是无法通过量化模型来评估金融危机引发的风险高低的。

      就此而言,尽管我国房地产业占银行贷款比重只有20%,尽管国内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不会立即破灭,但与房地产关联的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会相当大(超过60%),而国内房地产泡沫破灭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在什么时候及采取什么方式而已。无论是哪种情况,要想测试两种情况态势下的流动性状态是不容易的。如果再加上“流动性停滞”的影响,那么国内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所有的潜在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国内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许就会在这种状态下生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