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刊
  • 5:特刊
  • 6:要闻
  • 7:海外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价值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
  • A8: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决议公告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  
    2012年8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105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5版:信息披露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决议公告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2012-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股票代码:601398)

      1. 重要提示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2012年8月30日,本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2012年半年度报告》正文及摘要。本行全体董事出席了会议。

      本行按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2012年中期财务报告已经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根据中国和国际审阅准则审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本行法定代表人姜建清、主管财会工作负责人杨凯生及财会机构负责人沈如军声明并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

      2.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2.1 基本情况简介

      ■

      2.2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3. 财务概要

      (本摘要所载财务数据及指标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除特别说明外,为本行及本行所属子公司合并数据,以人民币列示。)

      3.1 财务数据

      ■

      注:(1)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的规定计算。

      (2)期末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除以期末股本总数。

      (3)为加权风险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参见“讨论与分析-资本充足率情况”。

      (4)评级结果格式为:长期外币存款评级/前景展望。

      3.2 财务指标

      ■

      注:*为年化比率。

      (1)净利润除以期初和期末总资产余额的平均数。

      (2)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的规定计算。

      (3)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减平均计息负债付息率。

      (4)利息净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

      (5)净利润除以期初及期末加权风险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的平均数。

      (6)业务及管理费除以营业收入。

      (7)不良贷款余额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

      (8)贷款减值准备余额除以不良贷款余额。

      (9)贷款减值准备余额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

      (10)参见“讨论与分析-资本充足率情况”。

      3.3 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依照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 – 非经常性损益》(2008)的规定确定。

      ■

      本集团因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上述金融工具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未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

      3.4 中国会计准则报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报表差异及说明

      本行按中国会计准则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截至2012年6月30日止报告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报告期末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并无差异。

      4. 业务回顾

      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延续复杂运行的格局。面对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本行秉承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总体保持了盈利增长、业务发展、结构优化、风险可控、服务提升的健康发展态势。

      在严峻复杂经营环境下保持了盈利增长。上半年,本行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经营管理,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有效克服了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监管政策变化、利率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实现净利润1,232.41亿元,同比增长12.5%,在国内外同业中继续保持总量领先。净利息收益率(NIM)稳中有升,较去年同期上升6个基点至2.66%,保持在较好水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规范中继续增长,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0.64%,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本行持续实施的国际化战略成效不断显现,上半年境外机构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7.6%,增速超过境内机构。同时,本行费用管理和成本控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成本收入比为25.19%的较低水平。

      信贷工作较好地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发展的要求。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本行更加注意把信贷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地把握信贷投量和投向。在投量上,上半年境内分行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512.24亿元,同比多增403.57亿元,增长6.4%,既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也体现了本行一贯的信贷稳健经营理念。在投向上,新发放项目贷款的95%以上投向了一批重大的在建续建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战略领域的新增贷款占到公司贷款增量的105%;贸易融资、信用卡透支等重点发展业务品种保持较快增长。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有效降低了贷款集中度和资本占用水平,提高了贷款风险收益率,增强了信贷可持续发展能力。

      存款及各项新业务实现了健康较快发展。上半年,本行境内各项存款比上年末增加11,200.85亿元,余额和增量在国内同业中继续保持第一。为应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资本监管改革的严峻挑战,本行积极推进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创新发展,加快实现从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变,上半年资产管理类、委托管理类、代客交易类、承销与咨询类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余额、累计交易额、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股权融资、重组并购等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4.2%。信用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3%,在同业中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承销发行企业债务融资同业排名保持第一。上半年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7,901亿元,同比增长94.6%,国际结算量同业占比创出历史新高。账户贵金属交易收入保持较大的市场领先优势。资产管理、结算与现金管理、养老金、私人银行等业务也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运行质量总体保持了稳定健康。上半年,在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防控各类风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本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严守风险管理底线,确保了全行安全稳健运行。本行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为主线,不断加强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健全风险预警系统,突出加强对重点领域、行业风险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进度。尽管在经济波动中部分行业和领域的不良贷款略有增加,但本行整体风险可控,信贷资产质量保持优良,抵御和消化风险的准备充分。全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至0.89%,拨备覆盖率达到281.40%,较上年末提高14.4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达到2.51%。持续深化运营风险的统一监控,实施对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全行内部风险暴露指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案件继续保持低发态势。

      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持续提升。在全行深入开展了“满意在工行”主题活动,密切关注、及时研究广大客户需求和社会各方面关切,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改进服务。专门成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积极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常态化、规范化,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全面加快机制、渠道、科技和产品创新,去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网点优化建设进度加快,一批新网点和离行式自助银行对外营业,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圆满完成全球一体化的科技平台建设,实现了客户、产品、业务、数据资源的全球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出了数字电视银行、银医一卡通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先进、更实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业务集中处理改革、综合业务流程改造优化工程和业务分流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不断完善客户服务新模式,70%以上的业务量是通过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电子渠道完成,促进了服务能力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增速有所回调、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与此同时金融改革加快推进,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强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行将密切关注、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按照年初确定的全行工作“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坚持结构调整的思路不动摇,坚持提升盈利能力的基本经营要求不动摇,坚持加大风险管理力度不动摇,坚持走创新发展的路子不动摇,在复杂局面下努力保持各项业务的健康平稳发展,继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战略目标迈进。

      5. 讨论与分析

      5.1 利润表项目分析

      2012年上半年,面临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本行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坚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转型,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各项业务健康平稳发展,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实现净利润1,232.41亿元,同比增加136.66亿元,增长12.5%。营业收入2,654.86亿元,增长14.1%,其中利息净收入2,040.58亿元,增长16.9%;非利息收入614.28亿元,增长5.6%。营业支出1,058.28亿元,增长16.1%,其中业务及管理费668.89亿元,增长12.6%,成本收入比下降至25.19%,保持在较低水平;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92.37亿元,增长14.0%。所得税费用369.71亿元,增加42.01亿元,增长12.8%。

      利息净收入

      2012年上半年,本行继续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提升贷款收益水平,优化投资组合结构,同时努力控制负债成本,实现利息净收入较快增长。利息净收入2,040.58亿元,同比增加295.54亿元,增长16.9%,占营业收入的76.9%。利息收入3,545.22亿元,同比增加818.03亿元,增长30.0%;利息支出1,504.64亿元,同比增加522.49亿元,增长53.2%。

      下表列示了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平均余额、利息收入和支出、平均收益率和平均付息率。平均收益率和平均付息率已年化。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注:(1)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平均余额为每日余额的平均数,非生息资产、非计息负债及资产减值准备的平均余额为期初和期末余额的平均数。

      (2)报告期内重组类债券包括华融债券和特别国债。

      (3)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包含买入返售款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包含卖出回购款项。

      ●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

      利息收益水平继续提升,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48%和2.66%,同比分别下降1个基点和上升6个基点,比2011年全年分别下降1个基点和上升5个基点。

      人民银行于6、7月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由于降息政策集中在本报告期的末期及期后,对本报告期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的影响不大。

      下表列示了2012年上半年、2011年上半年和2011年全年的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付息率以及净利息差、净利息收益率。

      百分比

      ■

      利息收入

      ●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

      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2,557.36亿元,同比增加648.53亿元,增长34.0%,其中因规模因素增加330.09亿元,增量占比50.9%,因平均收益率提升因素增加318.44亿元,增量占比49.1%。平均收益率上升90个基点,主要原因是2011年人民银行3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上半年新发放贷款及重定价后的存量贷款执行利率水平高于上年同期;以及本行持续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利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从期限结构上看,短期贷款平均余额26,994.48亿元,利息收入821.22亿元,平均收益率6.08%;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54,378.06亿元,利息收入1,736.14亿元,平均收益率6.39%。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从业务类型上看,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1,762.89亿元,同比增加410.31亿元,增长30.3%,占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的68.9%,主要是由于公司类贷款平均收益率上升97个基点,以及平均余额增加5,363.87亿元所致。

      票据贴现利息收入76.23亿元,同比增加34.10亿元,增长80.9%,主要是由于本行结合市场供求情况,适时加大票据买入卖出力度,票据贴现平均余额增加505.79亿元,以及平均收益率上升181个基点所致。

      个人贷款利息收入609.90亿元,同比增加161.61亿元,增长36.1%,主要是由于个人贷款平均余额增加3,099.42亿元,以及平均收益率上升80个基点所致。

      境外及其他贷款利息收入108.34亿元,同比增加42.51亿元,增长64.6%,得益于本行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境外分行及集团控股子公司的贷款增长较快。

      ●投资利息收入

      投资利息收入678.64亿元,同比增加111.13亿元,增长19.6%。其中,非重组类债券投资利息收入637.99亿元,增加115.27亿元,增长22.1%,主要是由于本行根据市场走势,在收益率高点加大债券投资力度,新增债券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使得非重组类债券平均收益率上升48个基点所致。

      重组类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40.65亿元,同比减少4.14亿元,下降9.2%,主要是由于2012年上半年财政部偿还530亿元华融债券使得平均余额下降所致。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

      本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204.12亿元,同比增加24.85亿元,增长13.9%,主要是由于本行客户存款的稳定增长使得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规模增加所致。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的利息收入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105.10亿元,同比增加33.52亿元,增长46.8%,主要是由于本行在保证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市场有利时机,加大资金运作力度,提高资金运作收益,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平均余额同比增加3,435.76亿元所致。

      利息支出

      ●存款利息支出

      存款利息支出1,200.05亿元,同比增加357.83亿元,增长42.5%,占全部利息支出的79.8%,主要原因是2011年人民银行3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的累积影响以及定期存款平均余额占比上升使得平均付息率上升49个基点,同时本行积极促进存款稳定增长,平均余额同比增加8,779.89亿元。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存款平均成本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注:(1)包含汇出汇款和应解汇款。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的利息支出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253.62亿元,同比增加134.05亿元,增长112.1%,主要原因是第一季度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平均水平同比较大幅度上升,以及上半年资本市场震荡调整使得平均付息率相对较低的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所占比重下降,导致平均付息率上升87个基点;同时,平均余额同比增加5,761.07亿元,增长47.3%。

      ●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

      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50.97亿元,同比增加30.61亿元,增长150.3%,主要是由于本行于2011年6月、12月和2012年6月分别发行人民币次级债券380亿元、500亿元和200亿元所致。

      非利息收入

      2012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614.28亿元,同比增加32.44亿元,增长5.6%。

      本行主动适应市场环境、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推进中间业务转型发展,积极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为客户提供价有所值的服务,同时积极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稳固客户基础优势,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48.04亿元,同比增加10.13亿元,增长1.9%,其中银行卡、品牌类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企业年金等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增加9.79亿元,增长32.1%,主要是银行卡业务支出增加。报告期实现委托理财业务收入61.70亿元,各项代理收入32.41亿元。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49.50亿元,同比增加17.95亿元,增长13.6%,主要是由于并购重组、股权融资及企业发债顾问、银团安排及高端财务顾问等品牌类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较快,带动相关业务收入增长。

      银行卡业务收入105.05亿元,同比增加24.47亿元,增长30.4%,主要是银行卡消费额增长带动消费回佣以及分期付款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长。

      代理收付及委托业务收入8.95亿元,同比增加1.49亿元,增长20.0%,主要得益于委托贷款业务发展带动相关收入增加。

      本行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金融监管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停止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和咨询费;全面梳理和规范收费管理,从4月1日起实施《中国工商银行服务价目表》(2012年版)。报告期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部分个人理财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减少。受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放缓、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结算清算业务收入增幅趋缓。受资本市场震荡调整影响,基金销售及托管、第三方存管等业务收入同比减少。

      其他非利息收益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其他非利息收益66.24亿元,同比增加22.31亿元,增长50.8%。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减少5.66亿元,主要是由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其他债务工具本期已实现损失增加。汇兑及汇率产品净收益同比增加27.75亿元,主要是本行衍生产品交易汇兑收益增加。

      营业支出

      ●业务及管理费

      本行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业务及管理费668.89亿元,同比增加75.06亿元,增长12.6%,成本收入比降至25.19%,保持在较低水平。业务及管理费中职工工资及奖金增长6.4%;业务费用173.02亿元,增长14.9%。

      ●资产减值损失

      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192.37亿元,同比增加23.56亿元,增长14.0%。其中,计提贷款减值损失190.29亿元,同比增加22.35亿元,增长13.3%,主要是本行持续加强贷款风险防控,保持贷款质量稳定的同时,坚持稳健审慎的拨备政策,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369.71亿元,同比增加42.01亿元,增长12.8%,实际税率23.1%。

      5.2 分部信息

      本行的主要经营分部有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资金业务。本行利用绩效考核管理系统(MOVA)作为评估本行经营分部绩效的管理工具。概要经营分部信息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概要地理区域信息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5.3 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资产运用

      2012年6月末,总资产170,730.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61.82亿元,增长10.3%。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简称“各项贷款”)增加6,351.40亿元,增长8.2%;投资净额增加724.79亿元,增长1.9%;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2,658.82亿元,增长9.6%。从结构上看,各项贷款净额、投资净额、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比上年末略有下降;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净额、买入返售款项占比略有上升。

      资产运用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贷 款

      2012年上半年,本行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监管要求,结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积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信贷协调发展。继续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及个人合理信贷需求的支持力度,注重将信贷结构调整和风险防控并举,信贷投放平稳适度。2012年6月末,各项贷款84,240.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51.40亿元,同比多增916.06亿元,增长8.2%,其中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74,748.01亿元,增加4,512.24亿元,增长6.4%。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公司类贷款增加3,299.04亿元,增长6.3%。从期限结构上看,短期公司类贷款增加2,872.11亿元,增长16.3%,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至37.0%;中长期公司类贷款增加426.93亿元,增长1.2%,主要是本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的结果。从品种结构上看,流动资金贷款增加2,812.40亿元,增长14.1%,其中贸易融资增加1,239.87亿元,增长17.0%,主要是继续加大对生产流通领域企业信贷需求的支持力度;项目贷款增加693.20亿元,同比多增259.88亿元,增长2.6%,主要投向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房地产贷款减少206.56亿元,下降4.0%。

      票据贴现增加962.73亿元,增长90.3%,主要是根据全行信贷投放进度,主动调整票据贴现规模以满足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需要。

      本行结合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丰富个人贷款业务产品体系,推动个人贷款业务发展,个人贷款增加823.43亿元,增长4.1%。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50.89亿元,增长2.1%;个人消费贷款增加91.20亿元,增长2.4%;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188.21亿元,增长7.1%;信用卡透支增加293.13亿元,增长16.5%,主要是大力发展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以及信用卡发卡量和消费额持续增长所致。

      贷款五级分类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贷款质量保持稳定。2012年6月末,按照五级分类,正常贷款81,002.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161.9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6.16%。关注贷款2,486.61亿元,增加168.35亿元,占比2.95%。不良贷款余额751.25亿元,增加21.14亿元,不良贷款率0.89%,下降0.05个百分点。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贷款和不良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593.2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91亿元,不良贷款率1.07%,下降0.08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余额132.20亿元,增加25.34亿元,不良贷款率0.64%,提高0.10个百分点,主要是部分借款人经营性收益下降或工资性收入减少导致个人消费贷款、银行卡透支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额有所上升。

      按行业划分的公司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注:依据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进行调整,有关新的行业标准详情请参见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比较期数据不作追溯调整。

      

      (下转A1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