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或在下月探明底部
  • 怎样的出口才带来经济实质性增长
  • 造船业映射出的中国经济隐患
  • 上市公司成了环境污染重灾区?
  • 一个健康股市可能的开始——关于A股救市的话题之三
  • 别误读金融服务实体的真意
  •  
    2012年9月5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中国经济或在下月探明底部
    怎样的出口才带来经济实质性增长
    造船业映射出的中国经济隐患
    上市公司成了环境污染重灾区?
    一个健康股市可能的开始——关于A股救市的话题之三
    别误读金融服务实体的真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个健康股市可能的开始——关于A股救市的话题之三
    2012-09-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一个健康股市可能的开始

      ——关于A股救市的话题之三

      ⊙陈宁远

      

      上两篇谈了建设一个有公平、合理制度的健康市场需要耐心,以及所谓救市的不可能(其实是救熊市之不可能,牛市没人呼吁救市)。今天想谈一下健康股市的可能,即一个正常的股市可能是什么样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健康股市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展现出什么样子,而不是股市应该怎么样。因为这世界没人知道股市应该怎么样,我们只能罗列股市已经存在的多种实际情形。

      国人看股市,常常混淆股市的本质和股市的功能。比如在分析A股时,常常会指出A股市场融资过度,成了圈钱的场所,而让投资人无法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因此之故A股跌跌不休。这个批评有道理,但却是站在投资人角度观察的,或者说是站在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应该获利的角度上说,可这与A股跌跌不休的实质无关,也没有回答投资股市为什么要获利?更没有说投资人为什么必须投资等问题。

      股市的牛熊市态,是综合因素和整体市场运行的结果,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撼动市场固有规律。以制度性的强制去规范分红,从而改变市场的融资和投资的利益格局,未必能促成股市的上升趋势。股市的波动与其说是人的力量在主导,不如说是市场的结果需要人来接受。

      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即可证明这点。

      2006年到2007年,A股有着一轮泡沫四溢的大牛市,这期间融资即使不是过度,也是历史性巨量;因股市不断上涨,那段时间中大部分投资人至少账面是盈利的。而在2008年后的相当长时间里,A股市场暂停IPO,可行情却是下跌的,不仅该有的融资交易没有了,投资者也大面积亏损。所以,我们不能从融资和投资的角度来理解股市的本质,因为这两项交易只是股市的基本功能,而非股市的本质。

      在许多人眼中,股市是一个权益和现金交易的场所,就像百货商店有柜台、有卖货、有买货一样。但与百货商店这种物理实体的交易不同,股市不是实物一对一的清晰交易,而是最终在二级市场反映为多对多的虚拟交易。因此,股市的本质,即股市融资和投资交易得以成立的前提,其交易产生价格和价格约束交易的前提也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是所谓市场无形之手的一种最现实的量化——反映为价格数据及其变化,但却是抽象的,与通常货物的标价完全是两回事。人类对这种虚拟价格数据及其因交易而产生的波动和趋势,经常是盲目的。在经济学理论上,甚至在认识论上,也有能力盲区。至今为止总结出来的最能接受的理性陈述,无非一个结论“长期均衡化”。

      人类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认清一般价格问题,遑论这种价格的虚拟运行,更不要提在实际交易中得以管理好价格。简言之,就是低买高卖,并因此获利(这恐怕是股市投资人的最佳状态了)!对比人类价格的能力盲区,融资交易和投资交易却是人们的实践性操作,是在股市中形成的基于价格基础的一种流程。这个流程在个人那里常常显示为经验、感觉;在市场总体则显示为群体习惯、机构程序或涉及更为宽泛的制度,而固化为股市为人可以接受的交易功能。

      但股市的交易功能形成之后,尤其是在日常交易完成之后,交易过程和结果容易掩盖股市的本质,即容易让人们忘记股市为什么会存在?而这需要人类具备形而上的警醒。

      要想形而上地谈股市而不只涉及利益分配,也有比较好的开始,即通过讨论股市与宏观经济关系,把股市视为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很容易成为人类最无能于股市本质的表现之一。因为人们太希望股市和宏观经济面成为对应的关系,宏观经济好了,股市投资就可赚钱了;或股市投资赚钱了,经济就繁荣了。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想一想吧,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风靡全球,在次贷危机后又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沪深股市却没有给股民带来投资利益。而在A股市场让很多人先富起来的时候,中国经济却还乏善可陈,不仅没有中国制造的美誉(根本无法想象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汽车成为产销量第一大国),连现在饱受争议的地产价格那时也远远落在发达经济体的地平线之下。

      但健康市场的可能,还必须从股市和宏观经济面的关系开始,这当然必须建立在准确认识股市本质的基础之上。这需要康德哲学的原则,把不可知(也许是暂不可知)的东西归为上帝才知道的本体,而只推演现象的诸多条件。

      具体而言,这要求A股市场的参与者认识到市场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前者不可抗拒,后者可在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回避。这是健康股市最有可能的开始,其建立过程需要最扎实、最广泛的基础条件,来自这个市场的交易者,包括投资人和融资人,也包括他们之间的约束条件。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知名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