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融资·人物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经济底仍需明确 市场底亦步亦趋
  • ■观点独到
  • ■众口一股
  • 基本面暂难乐观 或有短暂维稳行情
  •  
    2012年9月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研究·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研究·市场
    经济底仍需明确 市场底亦步亦趋
    ■观点独到
    ■众口一股
    基本面暂难乐观 或有短暂维稳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观点独到
    2012-09-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观点独到

    信贷资产证券化周五重启

      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公告,将于9月7日集中配售101.6亿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我国自2005年就开始资产证券化试点,只是规模一直很小,次贷危机期间暂停了该项试点。此次配售是我国自2005年开始资产证券化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单,也是今年首单发行的ABS。

      资产证券化的积极影响:(1)通过“出表”可以控制信贷规模增长,缓解商银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压力,降低银行再融资压力;(2)有助于商银调整信贷存量结构,增强经营灵活性,如调整行业结构、期限结构等;(3)有利于银行达到存贷比、流动比率等监管指标,改善银行流动性和偿债能力;(4)证券化业务增加了银行收入来源;(5)有利于银行业绩稳健增长;(6)增加了市场中证券和投资标的的种类。

      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可能分流股市资金(类似高收益债对A股资金分流的影响);可能使原来隐藏在有限银行内的信用风险扩大到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类似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绕开了信贷规模限制,削弱了监管层的调控效果。(方正证券)

      

      大病保险盘活医保存量资金

      日前,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基本医保已经实现全民覆盖情况下,我国大病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而以结余资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服务开展大病医疗保险,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管理资源,又能兼顾提高存量资金的利用效率,满足大病保障水平提高的需求,也能刺激居民的就医需求。

      《意见》以费用支出是否超过“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依据确定保障对象,并未明确大病范围,但从前期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中所覆盖的病种,以及不同省市城镇职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覆盖的病种来看,大病主要涉及恶性肿瘤、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耐多药肺结核、器官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考虑到制度之间的衔接,我们认为,前述疾病为“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主要诱因,在医保控费情况下,前述疾病治疗药物仿制药生产企业以及麻醉镇痛药生产企业或将首先受益。(上海证券)

      

      经济真的是结构性减速吗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结构性的,但在我们看来,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诸如外需大幅下滑以及前期紧缩措施的延续效应。

      诚然中国的投资率相当高,且工作年龄人口即将停止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过度投资。我们测算中国单位劳动力资本存量比仅为韩国和美国的16%和6%;在基础设施方面,尽管中国大兴铁路建设,但目前的铁路网仍不及美国1890年代水平,并且超过500万人口的中国城市中70%仍没有地铁。

      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相比,生产率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这是由于生产率提高会导致资本存量增加、城市化、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改革进程的推进,而生产率的提高有望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前中国潜在增长率仍将达到9%-9.5%,2016-2020年潜在增长率为8%-8.5%。目前7.6%的GDP增速低于趋势水平约20%,导致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资源利用率降低。预期中国政府将在未来数月内逐步推行宽松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速在今年四季度及之后提升至8% 以上。预期利率会再次下调 25 个基点,存准率下调 200 个基点。(香港上海汇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