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尚琪
收藏可谓是人类一项极其古老的文化习俗,从古埃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今天,人类收藏的历史延绵不绝,收藏的对象也几乎囊括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各种物品。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收藏,矿物、植物、动物、包括艺术品、书籍、机器等各种纷繁的人造品,如今都聚合在名目繁多的博物馆,集体性地收藏、保存和传播着人类的文化历史。
在本质上,收藏这一行为本身,无论是收藏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还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留下照片、玩具等种种物质痕迹,都是在收藏与一个个体、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相关的回忆与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收藏,最终都会成为或宏观或微观的历史记录;收藏这一行为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以文化为对象的文化行为。
近些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让艺术品收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毕竟,相当规模的藏家群体,对于市场的稳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火热得有些离谱的艺术品交易,人们往往感叹当下艺术品市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藏家缺失而投资者甚或投机者比比皆是。对于市场而言,投资者与收藏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前者在市场中进行的是以利益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后者则出于文化目的而与市场发生关联。投资与收藏,并行不悖的两驾马车,就其最终目的的不同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
藏家的缺失反映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艺术品市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态度与选择;艺术品投机者大行其道,恰恰是整个社会追逐经济利益的缩影。即便是忧虑中国艺术品藏家缺失的人们,到底是在多大程度上担忧社会对于文化的忽视?抑或是担忧投机者让市场更为混乱,价格虚高的艺术品不能退出市场继续在其中翻滚作乱呢?而这些,根本上还是经济范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必须在经济范畴内得到解决,指望藏家群体扩大以提供更多的“冤大头”是非常可笑的想法。
买入艺术品期望短期内脱手获利的人不是藏家,买入艺术品期望对抗通货膨胀实现保值甚至增值的人不是藏家,买入艺术品虽然不再出售但又将这些作品锁入库房不闻不问的人也不是藏家。若不爱它敬它宝贝它,若无与藏品的情感联系与精神联系,都称不上藏家。这种联系如果不是来自天然的兴趣,必然需要长期的培养或者特殊的机缘。而换个角度来看,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即便是出于投资的目的,也必然应该对其投资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与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这一具有极强文化属性的投资对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力量,让这位投资者逐渐转变为收藏家也未可知。就社会的范畴来看,以培养藏家的心态来应对艺术品市场投机心态的问题,必然经历长期的过程,远不如规范行业操作来得迅速有效。规范的经济行为会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良好的文化效应会拉动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基本问题还是要在经济范畴解决,指望文化承担这个责任是不现实的。还是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当带着人民币符号的一连串阿拉伯数字,不再是买家唯一读得懂的关于艺术的语言时,他们对于市场操作规范性的要求也必然更为严格与迫切。艺术品市场应该准备应对这一天的到来,而不是依靠它来解决当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