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收藏之于市场
  • 关注文化艺术产业投资资源的特性与优势
  •  
    2012年9月9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收藏之于市场
    关注文化艺术产业投资资源的特性与优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注文化艺术产业投资资源的特性与优势
    2012-09-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西沐

      

      探讨有关文化艺术产业投资方面的话题,离不开对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发展态势分析,更不能忽视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资源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优势资源,更好地推动优势资源的资产化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产业优势。

      投资大环境已然形成

      当下,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超高速增长促成了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然而,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没有代价,从要素投入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必须要改变的极限。这种转变面临两个大的背景,一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的转型阶段;二是必须实现新的发展转型。有论者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来分析,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万亿元,最终消费额为22.5万亿元,资本额形成为22.9万亿元,照此计算,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按照45%的储蓄率来核算,目前,中国一年的总储蓄也能提供21.5万亿元,折合为3.4万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是缺少资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把资金主要用于工业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0%,储蓄投资和消费结构呈现出了偏离常态的扭曲。在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当中,2011年,第三产业占GDP的43%,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他们本国GDP的73%,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占他们本国GDP的53%,中国与之相比,差距不言而喻。过大过多的工业生产性投资已经造成了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和产品的大量积压。到了今天,是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转型。转型的含义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展的方式,当下大家都在谈,这里就不再展开。另一个就是寻找新的资源,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找到的是文化艺术资源呢?

      首先,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丰厚。其次,是由文化艺术资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即复用性、增值性、再生性、环境的友好性,所以,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统意义上的基于物理性的资源有所不同,它越开发越多,越系统发展价值越高,越深度开发价值越大。这种开发不会造成环境问题,而且还会使环境更具亲和力和友好性,这是文化艺术资源与传统资源区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引发文化艺术消费的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10年平均10.7%的GDP增长速度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资也不失时机地开始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投资现状有待改观

      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体制性障碍也更加显现:第一,要素市场发展发育缓慢,且结构失衡。这种失衡的结构问题主要是源于要素市场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也致使要素市场很难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第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艺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基本上是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主,还没有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当前激励社会资金投入艺术产业、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还较少,导致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比较高。第三,融资方式不合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艺术经济优惠政策给予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以很大的助力,但这种事业型投入方式,远不能代替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较低,在融资手段上很初级,银行信贷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化的金融手段。第四,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据统计,目前明确为“文化产业”投资的主题投资基金全国约有120只,募集规模1400亿元到1500亿元。但文创基金与文创项目难以对接。一方面,基金找不到好的文创项目;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型文化企业又遭遇资金瓶颈。大量资本往往因盈利模式问题而无法进入,导致文化艺术产业与资本脱节现象严重。第五,文化艺术领域立法不仅薄弱而且滞后。由于我国艺术产业起步晚,文化艺术产业法规体系不完善,已无法与快速发展的文化艺术产业相适应。环境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投资的风险难以管理,文化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缓慢。所以,必须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第六,对文化艺术资源的认识不足,由于文化艺术资源的脆弱性与离散性对金融新的支撑不够,艺术文化资产的轻质化难以承载已经习惯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业。

      发挥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实现中国艺术产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发挥市场在艺术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市场机制是实现中国艺术产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能较好地解决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国家战略的框架下,有效率、公平地配置有限资源,可以很好地实现国家战略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既要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要有战略、顶层设计与政策,即研究探索国家战略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第三,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定要与区域政府的政策与投入相衔接,发挥市场机制不仅仅是市场化,但也决不能理解为政府办项目、办产业,靠政策办项目、办产业,重在依靠市场机制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优势资源

      要注意将特色文化艺术转化为优势的区域文化艺术资源。要重视区域优势文化资源而不是流行资源的开发,从而实现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的态度与方式上的转变。从目前来看,金融的支持对象多为影视、动漫、数码、广电、旅游等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文化艺术企业。而作为区域文化艺术资源主体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却大多难以获得支持,主要原因在于民间文化艺术为民间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缺乏对其进行产业规划、发展战略、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等的基础性研究。由于没有形成金融行业能支持的有形资产,从而导致金融部门难以将其纳入实体经济范畴并进行相关支持。一般来讲,金融业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等方面支持较多,其服务成本相对较低,操作技术也相对成熟。而分散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金融支持其重点主要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所以,有很多困难;再加上民间文化资源的群体权属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不确定性、资源的脆弱性、资源时间上的模糊性以及资源的可重复利用特征等,决定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不能简单地泛“产业化”。作为产业形态出现的民间文化艺术更应是在已有资源基础上的创新、整合发展,即由“资源形态”向“资源资产形态”的转化,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发现、再开发。这些,恰恰是区域文化艺术资源与金融对接的关键之所在。

      解决重点问题

      文化艺术产业投资项目是重点,科技是基础,金融支持是关键。实际上,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重点是重在建立文化艺术与金融的结合机制。我们知道,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推动力:一个是科技进步,特别是基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信息管理与处理技术融合对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作用;另一个是金融推动,特别是文化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对文化艺术资源的聚合作用。在这一进程中,科技进步是基础,金融推动是牛鼻子,是关键;而项目是载体,是重点。所以,不断推动文化艺术资源与金融的对接,并通过项目落地,就成为区域文化艺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文化艺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与内容,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发挥市场机制来推动区域文化艺术资源与金融的对接,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由“资源形态”向“资产产业形态”的转化,从而较好地把握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现实特点与内在规律;二是如何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金融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怎样构建文化类无形资产流转评估体系,为金融业产品创新创造条件;四是如何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使政、银、企融资对接中的桥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