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防自身“失血”
■记者观察
⊙见习记者 黄世瑾 ○编辑 孙放
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的背景下,近期一些作为“现金奶牛”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挺身而出,通过各种方式向地方投资项目“输血”。但在为地方经济增长作贡献的同时,亦须当心自身“失血”。
近日,一则票据发行的消息引人注意。某上市酒企大股东在一个月内连发两期中期票据,融资20亿元,用于补充其代建的一个景区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营白酒生产,却投资数十亿代建景区,这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但竟渐成风气。不久前,另一家白酒龙头上市公司大股东也投资10.7亿元参建当地机场项目,并成为该机场第二大股东。
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白酒行业近年来不仅稳步发展,其资金也相对充裕,特别是拥有上市平台的大型酒业集团。如上述代建景区的酒业集团,其上半年末货币资金高达61.42亿元,是不折不扣的“现金奶牛”。而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却处于“缺钱”的窘境,一些建设项目因“供血不足”受到影响。由此,上述公司或其旗下上市公司就成了“输血”者,如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对地方城投类企业提供资金,或直接投建地方项目,再由政府回购。如上述景区项目,将由当地旅游局和财政局负责回购,建设期间每年回购资金不低于3亿元。
地方政府四处筹钱的背后,是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与投资冲动的依旧高涨。不过,企业参与大型投资项目,仍需保持谨慎,避免相关项目因后续资金不继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同时,投资者在面对上市公司披露的此类大合同、大项目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
如近日,有上市公司公告称要投资80亿元,建设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该公司此前从未进行过下游电站投资,且去年其营业收入不到20亿元,今年上半年业绩也大幅下滑,如何主导一个80亿元的投资项目,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公告中的一句话显露出此项投资的动机:当地政府提供建设项目所需土地1.2万亩。显然,当地政府竭尽所能为新项目提供条件,以期拉动经济。但在在这种急切期望下,如果项目“先天不足”,其后果着实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