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专 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国内产量减少 外资控制价格 大豆产业链内外交困寻求突围
  • 从失效“约谈”
    到粮食安全
  •  
    2012年9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调查
    国内产量减少 外资控制价格 大豆产业链内外交困寻求突围
    从失效“约谈”
    到粮食安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失效“约谈”
    到粮食安全
    2012-09-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贤佳 ○编辑 梁伟

      

      一边是发改委隔三差五地启动约谈,一边是食用油企业有计划地推进涨价。但似乎被请去“喝咖啡”的企业,喝完咖啡还是该干嘛干嘛。对约谈效果的失望、质疑接踵而来。然而这种质疑背后,或许是对约谈的误解。

      今年以来,食用油大品牌出厂价两次调整,涨幅均为8%。4月初,金龙鱼、鲁花、福临门掀起国内第一波大型菜油、花生油价格上涨;7月、8月期间,金龙鱼、福临门再次上调出厂价。

      这只是企业的出厂价数据。进超市,感觉最深的就是“买到就是赚到”。一组公开数据显示,广州地区,7月3日至7月8日,5升鲁花压榨一级花生油、5升胡姬花特香花生油零售均价每桶分别为139元、122.79元;9月10日至15日,5升鲁花压榨一级花生油、5升胡姬花特香花生油零售均价每桶分别为145.6元、132.9元,在两个月内分别上涨6.6元、10元。

      大品牌“明目张胆”涨价,小品牌也采取多次、小幅微调的方式暗中涨价。

      触动民生敏感神经的食用油价格行情异动,倒逼发改委不得不启动简单的行政手段——约谈限价。今年以来,发改委启动了两次约谈。8月份的约谈后,发改委还实施了价格汇报制度、加大抛储、加大进口大豆等举措。

      发改委意图明显。面对涉及老百姓餐桌最根本的食用油涨价风潮,提前预警,希望稳定价格。然而收效有限。

      是约谈被寄望过高,还是约谈被误解了。

      熟悉价格走势的业内人士很坦然,“约谈只是一种调控手段,并不能决定价格走势。企业可以决定自己的价格,行政手段仅限于指导层面。如果说最理想的状态,那就是根本不要让‘约谈’发生。”

      总结以往经验,约谈的确难以改变油脂上涨趋势。

      国内油脂价格不是有关部门找企业谈谈,就可以定下来的。在对外依存度达到80%的大前提下,中国在大豆产品上话语权很有限。整个豆类产品的产业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尤其是“ABCD”四大公司。食用油对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声都会迅速传导到国内食用油价格上。

      无论是研究宏观粮食政策的专家,还是紧跟市场的期货人士都认为,现在说中国要重夺对大豆的定价权,短时间扭转受制国际市场的局面,看起来更像是口号,没有执行力。但防范外资快速扩张、全面入侵粮食领域,丝毫不容懈怠。

      如果说一个品种的定价权丧失或许还不会危及整个粮食安全,但不敢想象玉米、水稻等其他农产品,复制大豆沦陷路径后的窘境。国人将陷入“给什么种什么,给什么吃什么”的局面。

      中国大豆产业的试错成本,或许能减轻整个粮食系统出错的成本。对粮食、食品安全系统性的安全问题,难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只能拜托各界多花心思,下更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