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专 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中小股东不买账 两ST公司“自救”遭质疑
  • 重组方案国资审核未过关
    *ST黄海推迟复牌一个月
  • ST公司上演“最后的救赎”众生相
  •  
    2012年9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中小股东不买账 两ST公司“自救”遭质疑
    重组方案国资审核未过关
    *ST黄海推迟复牌一个月
    ST公司上演“最后的救赎”众生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ST公司上演“最后的救赎”众生相
    2012-09-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邱江

      

      倒计时将要启动。即将到来的2012年最后一个季度,将是所有濒临退市的ST公司最后的机会:是奋力一搏?还是泰然等待应有的结局?

      尽管所剩时间已不多,预期性也一再降低,但大逆转却一幕接着一幕:*ST创智最后的重组被否决后,中小股东又群起而自保;ST北生与尖山光电重组几经拖延后最终叫停,但遮掩之下似乎又留有后手。

      另一面,为了未来尽可能和“ST”划清界限,一些ST公司或剑走偏锋,或一改常态地高调。

      这幕ST公司的群戏,应该是愈到最后愈精彩。

      暂停上市类ST: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类ST公司需要一个像样的逆转,以完成自我拯救,以免明年加入退市公司行列。

      2012年前已暂停上市公司的命运在今年年底前将见分晓,其中一些濒临退市的ST公司需要一个像样的逆转,以完成自我拯救。如同上演大片的质量总是参差不齐一样,同样是跌宕的情节,有的公司的戏码已近“大团圆”,有的逆转显得过于仓促,有些则临近尾声还在“铺垫”之中。

      

      *ST北生:暧昧的拖延

      *ST北生用“不断铺垫”的态度,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昨日,*ST北生宣布与尖山光电重组的进展,奇怪的是公司并未直接宣布这一“名存实亡”重组的终结,而是表示“拟定近期”终止。既然结束是迟早之事,公司的拖延态度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有些复杂。

      结合*ST北生目前的经营情况,获得盈利资产是其恢复上市的根本途径。公司2010年的重组在当年2月的股东大会获得通过,后因地产调控随之而来,一直未曾取得证监会的放行,公司因此在当年9月正式叫停原方案,且很快在今年2月又发布公告,宣布寻找到新的重组方尖山光电。5月底,公司吸收合并尖山光电的重组预案出炉。

      从此中进程看,调控本身以及重组迟迟未获批文,不排除已让公司意识到地产重组的艰难性,从叫停地产借壳方案之后能够很快找到新的重组方的事实看,可能公司当时对此很早就有了准备。

      由此推及,较乐观的看法是,*ST北生在推出与尖山光电重组方案之后,未曾召开股东大会审议方案,应是已经考虑到上述方案继续推进的可能性随着光伏行业变化而递减;同时,其一再拖延最终终止协议的日期,或者是存在“后手”的体现,不排除公司在终止同尖山光电重组的同时会有新动作。可以参考的案例是,之前ST联华从停牌到复牌短短不到3个月内,曾经两次更换重组方,最后出现的接盘人已经是公司的“第三套”方案。

      不过,*ST北生若要选择这一方式,其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时间。从其前次进程看,从宣布重组告终到第二次重组筹划,期间至少有四个月,而成熟的重组方案从路径到资产评估、重组方案的推出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因此,即使公司留有“后手”,或许也不得不考虑如资产赠予等更快更简单的途径。

      

      *ST创智:投资者“变脸”

      *ST创智的情形则更具代表性:主演上演“变脸”,不过来得十分仓促,不知能否有一个好结局。

      原本终结了最后一份重组方案的中小投资者,在意识到*ST创智的退市几乎成为现实,“逼宫”无法让大股东“就范”这一事实时,居然重新成为这份重组方案的拥护者。

      公司现重组方大地集团主导下的二次重组方案在9月13日遭股东大会否决,公司即收到了监管部门来函,要求其做好一旦退市面临的各种应对措施。权威部门的声音,公司退市风险的陡然加剧,终于让投资者“觉醒”,意识到这一次不再存有侥幸。目前,仅剩的可行方式唯有中小股东提请董事会重新召开股东大会审议“修订版”重组方案。于是,退市警报拉响后,*ST创智8家流通股东火速通过媒体对外发布倡议书,吁请*ST创智重新召开股东大会再次对原有重组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按照规定,如果能够快速征集到10%以上股权,即有希望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由此不难看出,中小投资者态度截然不同的转变,基于的是*ST创智重组方“最后”方案的决绝。公司退市警报的拉响,使得原本无法达成协议的双方终于在时间的“步步紧逼”下可能达成一致。而*ST创智所遭遇的股东情绪“变脸”也正是退市危机下中小投资者心态的写照。

      交易类ST:避免“戴帽”绞尽脑汁

      这类公司明年将遭到更严格的交易规则限制,由此,“摘帽”成为年底前的“头等大事”。

      2012年年报发布后,新退市方案新加入的指标即开始“计数”,同时,部分ST公司或将在明年遭到更严格的交易规则限制。因此,选择在今年年底前“摘帽”或者避免在明年年报发布后的情况恶化,就成了不少仍在交易中的ST公司的“头等大事”。至少近三周以来,每周都有ST公司萌发“动议”,希望能尽量降低退市风险。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此类公司借助各类“道具”自导自演的戏码将陆续上演。

      

      *ST南纺:“雪中生炭”

      *ST南纺属于较为危急的一类,公司若今年亏损,则将面临暂停上市的命运。

      公司前期由于涉嫌业绩造假,追溯调整业绩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如果今年不能及时扭亏,则在2012年年报发布后,将面临暂停上市的尴尬境地。据今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亏损仍超过5000万元。由此,昨日公司披露重大公告,终止了13年前的“东湖花园住宅小区”开发协议,合作方江苏嘉华将分三期向公司支付项目收益补偿款总计9500万元,其中今年12月10日前向公司累计支付5700万元,剩余款项于2013年底前支付。而今年确定可以获得的支付款5700万元恰可覆盖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公司更是坦言,此番终止合作,实现收益,将对2012年报表产生重要影响。

      以往的*ST公司在暂停上市后,依旧可以有不少对策“拖延”时间,例如在暂停上市后通过一系列手法实现盈利,由此提交恢复上市申请。在此过程中,公司可以通过延迟提交补充材料等方式进行拖延。因此,暂停上市多年却未曾退市亦未曾恢复上市的情况并非个案。但在退市新规中,对提交补充材料、交易所做出决定的时间予以了充分明确,杜绝了上述漏洞,因此给未来暂停上市公司所留的政策余地更小,其面临的退市危机亦更大。正因为这一点,*ST南纺通过补偿款项这一重要“道具”有望完成最后一刻的逆转。

      

      ST汇丽B:“重操旧业”

      ST汇丽B的危机是“双重性”的。一来,以近年经营情况分析,公司营业收入低于退市新规中的“1000万元”门槛,若这一情况在2012年年报中持续,明年将被*ST;二来,公司为沪市最低价纯B股公司,退市风险一旦增加或将在股价上导致“连锁反应”,从而可能触发退市的市场指标。因此,ST汇丽B需尽可能避免未来触发退市新规中的营收标准。

      上周,公司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汇丽地板制品有限公司自近日起开始恢复部分风险较低的地板贸易业务,目前国内地板贸易业务已开展,国际地板贸易业务仍在研究和联系中。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812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亏损226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86万元。这是因为自2010年5月起暂停地板贸易业务后,厂房租赁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导致公司营收水平低下。如果仅靠厂房租赁这一收入摆脱退市危机,可谓希望渺茫。因此,此番恢复地板贸易业务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为了扩大主营经营力度,增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ST万鸿:“无中生有”

      相对于上述公司主要为避免或降低退市风险的案例,ST万鸿则是希望尽可能早日“摘帽”,于是曲线表达出这一“心声”,反映出其主观“摘帽”心切。

      在前期不少ST公司“摘帽”时,ST万鸿即表示,因为司法诉讼,公司存在银行账号被冻结的情况。由此,即使公司2011年、2012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符合“摘帽”条件,也因为明确存在新上市规则规定的情况而无法“摘帽”,并称,“待银行账号被冻结因素消除后,符合摘帽条件,将及时提出申请。”

      果然,9月12日,ST万鸿宣布,在公司现有银行账户被司法冻结的情况下,开设了新的银行账户,日常经营活动所需银行业务均可通过该账户正常办理。同时,公司还对主营业务进行了阐述,称目前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及下属孙公司处,下属公司经营活动正常。

      不难判断,公司如此高调“渲染”新设账户、主营正常,似乎暗示其符合“摘帽”条件。但同时,公司自身又未进一步提出“摘帽”申请,似乎也显示出其“底气不足”。不过,ST万鸿的做法也折射出某种心态:即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摘帽”,因为未来迎接ST公司的规则将进一步严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