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收费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有认为不应该收,有认为收费过高,有认为银行巧立名目乱收。这些批评,反映了银行业以及服务业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因此,对这些指责做些理性探讨,大有利于银行转型乃至整体服务业的发展。
显然,对银行收费的抱怨与国内没有服务消费意识,更没有服务付费消费的意识有关。在2005年银行改革前,利息几乎是银行的全部收入,由于利息是资金成本,也就从不被认为是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费用。因为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存款人也不认为这是银行提供了存款管理服务而认为自己把钱给银行投资赚钱,账户管理免费乃理所当然。所以,认为银行业不应收费的看法,主要来自过去银行仅提供简单免费服务的惯性思维。银行没有服务概念缺乏服务意识,在没有改善服务的情况下就扩大收费范围,也是公众不满银行收费的原因。
银行上市以后,非利息收入成为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的持续发展方向。银行开始对账户收费,引起民众很大的不适应。近期信用卡消费通过商店收取3%左右的费用再次遭遇质疑,便是这种不种适应的表现。
国人必须认识到,消费不仅发生在物化的“商品”,大量的消费是通过“服务”提供的。在餐馆吃饭为什么价格贵?因为在餐馆能获得饭来张口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是因为餐馆提供了“服务”。服务创造了价值,消费者理该为“享受”付费。
这里想强调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国内需要强化服务消费的意识。现在讨论消费增长,大多强调商品消费,而从根本上说,服务消费增长是消费增长可持续拉动经济的重要的动力。商品消费在任何结构和层次上都会受到效用最大化的约束而不可能无限上涨。而服务消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使服务业几乎没有成长上限。所以,理论上服务消费增长创造GDP是没有极限的。只要人类的创意不断升华,服务消费的增长空间就存在,尤其是在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上,如家政、度假休闲、文化艺术欣赏等等。
可见,当下在国内,满足一般性的服务消费还有很大空间,不同层次的服务消费更像是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如果国民增加服务消费意识,增加服务消费的需求,如果政策给予服务消费需求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极大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不但会像制造业那样成为当前增长的动力,也将成为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需要加强服务消费的付费意识。 “服务”的非物质化特点,加上国人服务消费意识不强和长期简单服务的免费环境,形成了国人缺乏购买服务的意识,对一些服务消费总希望降价折价,这也是银行收费遇到麻烦的原因之一。凡不可贸易的服务消费类价格,美国和欧洲都大大高于国内,较高的服务购买价格应该是美国和欧洲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内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一直遭遇硬环境世界一流软环境比较落后的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获取付费服务意愿不强的状态,服务提供就会长期处于低水平,由此大大制约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软环境就很难改善,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转型也将受到极大制约。
服务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意识也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国内通讯行业服务意识至今非常淡漠。通讯信号系统仍是“移动通讯不移动”。电话是单向收费了,但稍有一点问题用户就被双向停机。旅游业长期依靠打折配合强制性购物的经营模式,从不注重对吃住游的舒适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供给创造需求,可能是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电影市场的高成长就是个显例。曾几何时,因为电视的普及,电影院门可罗雀。但随着影片发行机制的改革以及高科技带来的逼真画面效果,特别是好莱坞大片的引进,把观众重又吸引回电影院,创造数十亿票房。
服务消费理该付费,如何给服务定价是个关键问题。商品定价三原则,供给、需求加效用最大化。因为对服务消费服务质量只有更好的要求,效用最大化这一重要约束条件很难界定,服务供给也是以服务质量来体现,不同的餐馆价格大不同,除了消费场所的硬件以外,就是服务“质量”的差别。所以,服务定价不能按照商品定价原则,而是有了服务质量这个“软条件”。
但是,服务质量信息难以充分对称的“软条件”,非常容易造成服务市场定价的混乱和不公平。银行和一些服务提供机构利用这种定价机制的软约束,过高收费或者巧立名目乱收费也不可避免。比如,银行关于透资信用卡后收取的利息时间从消费试点算起而不是从一个月后的还款宽容期开始,就属于不合理的安排。还有,按天计息以及计息的比率也缺乏依据。银行对于挂失的一些要求不合理,导致持卡人被惩罚性收费等等也是利用“软条件”制定的霸王条款。
所以,服务定价应该受到相应监督。特别是一些大众化服务。一些标准化的服务如银行账户管理费等,也应统一收费水平。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