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专 版
  • A7:研究报告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贸易保护救不了美国制造业
  • 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注重实践意义
  • 居民新增信贷再超企业并非房产回暖
  • 透过“富豪榜”看转型
  • 当下政策发挥效力关键在于增强货币活性
  • 100股:史上最“迷你”增持
  •  
    2012年10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贸易保护救不了美国制造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注重实践意义
    居民新增信贷再超企业并非房产回暖
    透过“富豪榜”看转型
    当下政策发挥效力关键在于增强货币活性
    100股:史上最“迷你”增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居民新增信贷再超企业并非房产回暖
    2012-10-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月晓

      ⊙胡月晓

      

      9月新增贷款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住户部门增加3335亿元,超过当月新增规模的一半以上,而非金融性企业部门增加2931亿元,居民贷款增长再次超越企业信贷的增长。但是,笔者认为,这却并非是房产市场回暖的表征。这与2009年下半年的情形是不同的。当时,由于流动性泛滥,虽然房地产调控政策已开始陆续出台,但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依然火爆,居民信贷增长超越企业信贷增长遂成了常态。而当前信贷增长重现居民户超越企业部门的状况,则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而非前期住房市场回暖给相关融资需求带来的影响。

      在企业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三大调整行为的影响下,经营放缓减弱了对信贷需求的增长。而在9月居民户新增信贷中,中长期贷款比8月有所下降,短期贷款则有较大程度提高。这种情况同样说明,居民部门贷款中,当月中长期贷款小于短期信贷的整体格局并未改变;而中长期信贷超过短期信贷,正是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居民部门贷款期限结构格局。

      虽然企业信贷需求增速回落,但信贷实际增长仍能保持在规模基准上。据此判断,年内信贷增速仍将保持稳定。

      首先,信贷增长实际上是取决于银行系统的,即实际信贷增长由信贷供给状况决定。在信贷实务中,无论信贷市场状况如何,信贷分配是永存状态。经济低迷时期的信贷增速回落,在更大程度上是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加强,主动收缩的结果。

      其次,当前货币体系的信贷增长政策指向,仍然是“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看9月末的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会议的基调,还是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足见,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心,是要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而非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各种政策表述清楚地表明,决策层对当前信贷、货币增长的总量水平是认可的。

      第三,银行体系和经济体系的现状,有实现信贷平稳增长的基础。当下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将在第三季度触底后走稳,经济运行虽然比较低迷,但显然正在脱离持续下降的格局。各地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增长计划、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都奠定了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从货币体系角度看,今年二季度以来的外汇占款增长放缓局面并没有持续,而是呈现了平稳格局。这说明,即使当前货币政策放松的过程比较缓慢,就当前的公开市场操作水平而论,信贷、货币的增长目标依然是能够实现的。

      9月的同业市场利率有所上升,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3%,比上月高0.09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1%,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但看利差指标变动状况,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并未上升,6月以来的持续缓解状况已不再,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程度并未上升。

      当前我国货币分布“金融紧、实体松”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从货币存量角度说,中国实体经济体系显然已是货币深化过度,就此而论,眼下的货币回收压力不在于增速控制,而是降低货币深化指标。然而,金融体系流动性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金融的严峻形势对货币回收构成了很大制约。在消化过多货币这一大方向下,外汇占款停止增长的局面,并不会造成“降准”反冲销行为的频繁发生。货币当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健的货币增速水平(实则偏紧),除非经济运行出现持续下降或者持续通货紧缩等极端状况,一个并不具有规模深度和广度的公开市场操作,应该也能完成当下的货币政策目标。(作者系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