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孙忠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四季度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和新增贷款规模。分析人士指出,四季度在稳健基调指导下,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规模会保持适度合理的增长,短期内央行降低存准率和基准利率等大力度放松措施的可能性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这一说法颇为新颖,较之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提及的“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强调了政策对社会融资总量主观调控的作用。
而如何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需要总量控制,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另一方面需要结构调整、优化,减少信贷占比,提高债券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
目前社会融资总规模里,虽然信贷仍然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其他几个组成成分近几个月呈现较快增势。9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32亿元,创下今年年内的次低,而信托贷款却异军突起,冲高至2024亿元,创下历史统计以来的次高,仅次于2010年4月。
从结构看,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7.3%,同比低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信托贷款占比6.0%,同比高5.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3.3%,同比高4.7个百分点,显示实体经济通过贷款以外其他方式获取资金的趋向更加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前瞻性地调控银行信贷,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央行调统司负责人此前表示,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信贷,也包括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
而与信贷规模相比,社会融资规模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融资状况和流动性水平。上述负责人认为,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监测,有利于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从总量上反映金融系统性风险,还能反映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从而有利于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监管,最终达到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那么,如何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此次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给出了答案——保持合理的新增贷款规模,同时,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简单概括,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总量控制,适度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他预计,以现有增速看,今年全年的信贷量会超过8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会超14万亿元,但是不会出现2008、2009年那样大规模投放。另一方面,调整、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减少信贷占比,提高债券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
而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盛宏清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放松空间仍有,但是市场要做好存准率和利率不下调的准备。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指出,综合考虑银行间流动性预期改善和货币供应比预期明显好转的情况,短期内央行降低存准率和基准利率等大力度放松措施的可能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