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大师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再不能为短期目标牺牲转型大局
  • 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缘于民众权利缺失
  • 凡经济学理论都有例外
  • 外论一瞥
  • 今年经济保持7.5%以上增长已无悬念
  • 贵州教育基金遭零捐助
  •  
    2012年10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再不能为短期目标牺牲转型大局
    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缘于民众权利缺失
    凡经济学理论都有例外
    外论一瞥
    今年经济保持7.5%以上增长已无悬念
    贵州教育基金遭零捐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缘于民众权利缺失
    2012-10-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涤明

      ⊙马涤明

      

      难产8年的收入分配方案终于出台在即。10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谈到第四季度各项工作时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方案从一开始制订就产生各种分歧。从2007年至2009年,国家发改委曾举行过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各部委及各方专家围绕收入差距大小的判断、控制垄断行业薪酬、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等敏感议题,一直争议不断。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未能成行,专家认为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是主要因素。两年前即有官方智囊人物透露,改革方案迟迟不能公之于众,很大原因在于部门之间的利益较量。所谓既得利益者,大致包括新富者阶层、行政事业单位、垄断和准垄断产业,对于后两者,更确切地说是这些行业的各级高管。收入分配改革的主旨在“提低、控高、扩中”,无疑,上述既得利益团体不仅属于“控”的对象,而且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博弈优势,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就很难出台。

      实际上,参与改革的部门本身也有很大阻力。近些年来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些尝试,结果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拉越大,也证实了这一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除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达4553倍外,企业内部近五年来高管工资增幅明显超过普通职工工资增幅。如果改革方案的具体操作者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阶层,改革自然难以跳出“马太效应”的循环。并且,中央精神在层层落实过程中往往被掐头去尾、改头换面、瞒天过海,那么弱势阶层也就难逃“被增长”、“被平均”的命运。比如有的地方被上面指出财政收入增长过快,而居民人均收入过低,于是地方便雷厉风行地推行“增长计划”——给行政事业单位以各种名义发补贴。这种补贴既师出有名,符合上级精神,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在统计数字上也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而于普通百姓和职工来说,这样的“平均增长”不但无份,却因“平均增长”而多缴社保费。收入差距就这样再次拉大。现实中这种情形数不胜数。

      曾有学者指出,按现行体制机制下的“增长”政策,普通阶层的收入永远不会比强势阶层更多,而且还会被由此带来的“增长”效应给拉向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决定权永远是掌握在强势阶层手中。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强势阶层会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将国家政策变通、勾兑,以为自身的利益服务。比如,国家提出多建保障房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于是“住房困难群体”会在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群体中大量“涌现”;一些政府部门利用各种权力变相专供、团购乃至直接建设福利房,美其名曰“解决机关人员住房困难”。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晒出的保障房资金预算更是令人咋舌。而统计数字所显示的,则是居民人均保障支出提高了多少,结果是平均数字越高,分配差距越大。

      因此,实质问题在于,指望既得利益者来削弱自身的利益,原本是一种悖论。因为需要直面巨大的利益矛盾,收入分配改革,可以说是一项空前的挑战。

      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离开公众的发言权与参与权是不可想象的。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在的问题不仅是民众在分配改革中缺少参与权,而是总体概念上的民众权利的缺失。笔者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样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舍此便很难谈到保障民众权利。而如果民众权利不保,分配制度改革很可能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在实施过程中会否变样、走偏,便是艰巨的考验,充满了悬念。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