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研究·数据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广告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林劲峰:寻找长在中国土壤中的
    银杏树
  • 货币政策
    为何迟迟
    不调?
  • 持有茅台与清空招行的逻辑
  •  
    2012年10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林劲峰:寻找长在中国土壤中的
    银杏树
    货币政策
    为何迟迟
    不调?
    持有茅台与清空招行的逻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林劲峰:寻找长在中国土壤中的
    银杏树
    2012-10-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每次出手之前我一定会考虑好万一亏了怎么办。我每天都要做很多功课,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要研究行业内排名前三的企业经营状况

      

      价值投资要建立在大量且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要像鳄鱼一样耐得住等待的寂寞;一旦发现投资机会,就要像豹子一样迅速出击

      

      太多的人把资金浪费在了投机上;年轻的企业家都认为投资好做而放弃了实业,是整个社会资产配置的浪费,也导致中国失去了实业的基础

      ——林劲峰

      财富管理领域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财富,而是像巴菲特一样值得托付的职业投资家。巴菲特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信徒,但能够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变成财富的人却并不是很多。我们今天向投资者介绍的林劲峰就是一个在实业和投资领域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投资风格坚定的市场中人,也许他的投资经历和方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能够给更多的投资者以启示。

      ⊙记者 王文清 邹靓 ○编辑 于勇

      天才+勤奋

      林劲峰并非生来就会投资,但在朋友们眼中,他的确是个内含“天才成分”的勤奋的投资人。

      在深圳市银湖银杏墅,林劲峰开始“三次创业”了。这个2011年深圳市十大商业人物之一的70后职业投资人,开始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他于2003年创办的深圳市盈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后为盈信投资集团),在过去9年中净值增长超过20倍,年复合增长率42.04%,大幅打败市场。2011年,他将目光瞄向了资产管理领域,由盈信集团发起设立盈信瑞峰投资管理企业。

      对林劲峰而言,钱不是紧缺物资,但是,从18岁踏入股市的那一刻开始,“投资”就已注定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我享受赚钱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成就感,也希望能将多余的投资能力投入资产管理,以好的价格买到好的物资并长期持有,树立更多价值投资的审美案例。”

      初见林劲峰,是在深秋10月,落叶缤纷的季节。这个70后的职业投资人,说着一口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谈笑间随性亲和;休闲装加帆布鞋的装束,与职业投资人“冷峻、专业”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

      对话从活化石银杏树开始。

      “你看我们的LOGO,是一片银杏树叶的样子。‘盈信’就是取自‘银杏’的谐音,也有‘盈’源于‘信’的寓意。银杏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以银杏为喻,是希望盈信集团在投资领域生生不息,也体现了我们坚持全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初衷。”

      林劲峰有23年在二级市场投资的经验,以年度投资收益来看从未有亏损。盈信集团(2003年创办时为深圳市盈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的9年里,中长期投资的股票仅有6只,但其综合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17%。在这23年里,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股市里破了产,但他的投资事业却能越做越大。这一切已经不能仅以“幸运”来解释。

      林劲峰并非生来就会投资,但在朋友们眼中,他的确是个内含“天才成分”的勤奋的投资人。

      从18岁那年跟随父亲的朋友踏入股市开始,就注定了“投资”将是他终生的事业。

      “那时我还在读高三,上大学之前我就把所有有关金融原理的书都读完了”,林劲峰颇有点得意的谈起他自学成才的经历。虽然在很多年后,林劲峰成功创立实业、创办投资企业,但大学四年里,他几乎没有在课堂里完整的听一节课,却把时间放在了一个个证券公司交易大厅里。那些在黑板上被反复擦写的交易条目,对年少的他而言有着无上的魔力,“当时还没有什么股票分析软件,所有的K线图都是自己画的”。

      1990年,他把6000元学费一股脑儿投在了股市里开始了人生第一笔投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90年代的资本市场是可以透支的,高达1:10的投资比例让身边很多朋友栽了跟头甚至破了产。林劲峰在一次次市场下挫时成功逃离没有亏钱,是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将“安全”放在投资的核心位置,每一次出手之前必定要考虑风险。

      “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巴菲特,但是每次出手之前我一定会考虑好万一亏了怎么办。我每天都要做很多功课,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要研究行业内排名前三的企业经营状况,无论是上市的或是非上市的企业都要研究,特别关注其现金流、稳定性、成长性、品牌影响力等中长期数列,还要和国际上同类企业进行比较。”一说起投资,林劲峰就止不住侃侃而谈,“短期利润是不是赚钱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PE/PB计算与价值投资没有多大关系,看年报至少要看5年以上的数据,尽可能拉长考察的时间期限后才能看得出投资价值”。

      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集中投资

      在2011年成立盈信瑞峰之前的8年里,盈信集团一直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集中投资的投资理念。

      盈信集团有8位股东,在成立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盈信集团也曾成立过投资决策委员会。但在多次实践后,盈信集团最终放弃了这一决策手段,用林劲峰的话来说,“好的投资需要的是直觉”。

      他所说的“直觉”是职业投资人特有的性格,坚持最初的投资理念不受外界干扰。在2011年成立盈信瑞峰之前的8年里,盈信集团一直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集中投资的投资理念。2003年购入贵州茅台和长江电力时,盈信集团投入了几乎全部身家,这在普通人看来是极其冒险的做法。但在林劲峰看来,这恰恰符合其一直以来坚持的投资理念。

      “2008年的时候,公司其他7位股东一致认为应该投资桂冠电力,当时的价格是13块钱,只有我一个人强烈反对,因为我曾到西部地区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所有水电企业,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在林劲峰对投资桂冠电力一票否决之后,桂冠电力股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下跌至不到5元/股。

      另一个反向案例则是盈信集团2007年投资朗诗地产。“当时房地产还没有这么热,其他股东都反对入股朗诗地产,但是我和朗诗地产总裁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确定了入股意向。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力排众议也是正确的。现在盈信集团是朗诗地产第二大股东,当时投资的成本早就已经收回,现在还有17%的股份。”在投资朗诗地产之前,林劲峰研究万科已经17年。

      在林劲峰的投资法则里,等待和果断同样重要。“价值投资要建立在大量且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要像鳄鱼一样耐得住等待的寂寞;一旦发现投资机会,就要像豹子一样迅速出击,有时不免遭众人反对。”

      多年来,盈信集团先后涉足白酒、房地产、金融、家居零售等投资领域,最受林劲峰钟爱的要数白酒行业。2003年,盈信集团从上海产权交易所拍卖转让1600万贵州茅台法人股;2007年入股陕西西凤酒,位列第二大股东;2009年,盈信集团全资收购安徽双轮酒业,成为高炉家酒控股股东,2011年8月出任双轮酒业董事长。

      “在投资茅台之前,我创立的巨万实业就已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白酒、饮料代理经销商。我曾经在销售柜台蹲点蹲了一个月,随访了很多消费者,问他们为什么买茅台而不买五粮液,了解不同白酒品牌的客户忠诚度。白酒是我最熟悉领域之一。”

      实业是经济的基础

      在林劲峰看来,实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业、企业家、创新才是国家的未来,而不是金融和资本市场。做实业和做投资是一样的,要有长远的目标,并长期专注和投入。

      林劲峰不同于基金经理类职业投资人那略有点“土”的气质,正是来自于他作为兼有实业背景的职业投资人特有的淳朴和踏实。

      “我如果想要投资一家企业,一定会尽可能想办法约到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面对面聊一聊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实业对我帮助很大,我能理解企业家的想法,能知道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实际的困难。一个企业经营者和我的谈话,以及他和一个基金经理的谈话,用的是两套话语体系。”所谓的“接地气”,或许就是林劲峰能够更彻底更全面了解企业的独到之处。

      在做投资多年的长期思考中,林劲峰总结了目前市场上的“两个浪费”——“太多的人把资金浪费在了投机上;年轻的企业家都认为投资好做而放弃了实业,是整个社会资产配置的浪费,也导致中国失去了实业的基础。”

      2002年林劲峰第一次接触到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深受启迪。从此他成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忠实信徒,并就此决定调整投资方向,践行全市场价值投资的理念,“这就是我投资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单做股票无法回避市场下跌带来的风险,而适当的套利则能获取与市场负相关的独立回报。投资环境并不影响投资理念,只是导致适合的投资机会更少。”

      林劲峰说,价值投资的核心在于以好的价格买到好的企业并长期持有,他要做的,就是寻找长在中国土壤中的银杏树。

      2011年,林劲峰和盈信集团另一个合伙人张峰牵头,发起设立了盈信瑞峰投资管理企业。盈信瑞峰将作为管理合伙人发起设立银杏系列基金,实现全市场价值投资。目前已成功募集第一期专注于股票市场的平安-银杏信托基金。

      林劲峰说,他希望把价值投资的理念带给更多的投资者,他希望盈信瑞峰能够影响年青一代的人。让他们懂得,投资是一件很严肃很复杂的事情,任何一样投资要做好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应该让社会少一点资源浪费。

      在林劲峰看来,实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业、企业家、创新才是国家的未来,而不是金融和资本市场。做实业和做投资是一样的,要有长远的目标,并长期专注和投入。“现在很多人买了企业就是为了操作上市,然后再卖掉赚钱,”林劲峰说,“我不关心上市”。林劲峰的这个理念在安徽双轮酒业体现得非常到位,这家当年的徽酒第一,2009年被林劲峰全资收购,在出任董事长之后,林劲峰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现在的双轮正在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我把它当成我的孩子,我不关心它短期能赚多少钱,我希望能有长远的价值,让它能坚定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且每天进步,我相信做好每一件事,未来就会有好的回报。”这就是投资人林劲峰的理念和坚持。

      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曾任职于深圳市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中化(香港)石油国际有限公 司;1996年7月创立深圳市巨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创办深圳市盈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后成立盈信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2011年被评为深圳市十大商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