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迟迟
不调?
在很多人看来,宽松的政策是改革的敌人,会让政府和经济个体安于宽松,不再推动结构性改革。这个逻辑,大概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让货币政策制造点“忧患”说不定是好事情。
⊙魏凤春 ○主持 于勇
市场期待降准、降息已久,但最近三个月货币政策几乎完全在“原地踏步”,原因何在?有人说中国央行与国外的不一样,人家是积极引导预期,而咱们央行只喜欢做大家想不到的事。恐怕未必,在今年4月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市场间降息的呼声就已经此起彼伏,事后看6、7月的降息,调控当局看起来也是相当配合。
那现在的货币政策又是为何迟迟不做调整呢?是经济不够差?通胀不够低?房价不够合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经济是不是足够“差”,本身就有相当大的弹性。现在说经济糟糕,是和过去几年比,的确比较糟糕;但和旁边的国家比,总不错吧?即使有些国家也比不过了——印尼现在增长在6%以上——那还有更多的国家在咱们下边呀。即使你说经济在周期底部,我还可以说和“潜在增长率”相比,现在增速算是高的呀。所以说你在讲经济差,央行不一定就同意,尤其是在它不想、不愿、不能放松的时候,更是这样,因为只要一改参照系,一切又变正常了。
通胀?央行几乎时时刻刻都对通胀报高度警惕。在现在的时点看,今年的通胀几无可能超过4%的预期目标,但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仍然会写从8月份开始月同比通胀会抬头,言下之意货币政策难以更加宽松。因为去年8月到12月环比通胀极低,8月份同比通胀抬头的看法,几乎完全基于基期效应。那在前两次降息的时候,就应该知道8月份同比通胀会抬头,那为啥还要做出降息的决定呢?
房价可能是更为准确的答案。正好上两次降息伴随着住房销售量的放大,伴随刚需的释放,以及地方政府各种擦边球,由此而来的房价上涨与货币政策存在一定关系。而房价现在仍是政府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在房价回升之后,各种政策的调整或者回转也接踵而至,货币政策也不例外。与房价相比,增长、通胀方面的考虑看起来都是更次要的因素。
那岂不是说,待“金九银十”泡汤后,是不是房价就能不涨,货币政策就能继续往宽松的方向走了?首先房价是不是要降,也需要考虑房企的现金流,现在开发商的现金流比过去是好了不少,尤其是大开发商。其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房价长时间都会成为货币当局解不开的“心结”。
更深层次地,当前的货币政策也与推动改革的呼声密切相关。在很多人看来,宽松的政策是改革的敌人,会让政府和经济个体安于宽松,不再推动结构性改革。这个逻辑,大概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让货币政策制造点“忧患”说不定是好事情。我们无意去评判这种逻辑的对错,关键在于持这种想法的人在舆论、在智囊团甚至决策层中正在占据主流的位置。这也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很可能持续保持在一个偏紧的态势上,也很可能会让市场持续地失望。
(作者系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