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会成为衰亡之种?
|
——读《帝国的兴衰:谁是下一轮经济版图的赢家 》
⊙胡飞雪
人类历史上众多帝国的兴衰过程,是现在有抱负的国家追求强盛目标的镜鉴。
强盛帝国有不同的形态体制,早期的强盛帝国如古罗马之所以保持最久,在美国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科林·里德看来,与其中心/外围模式加命令与控制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但是,为了掌控命令与控制的经济模式,统治者必须在付出最小化的监督成本时最大化地压榨劳动者。这种监控、激励和压榨的最佳水平很难达到,所以这种中央命令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不可避免。所以,罗马这个最强大的命令与控制型经济帝国还是在数百万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各尽所能的个人所带来的压力之下崩溃了,市场(即自由交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科林·里德在《帝国的兴衰——谁是下一轮经济版图的赢家》这本专著中对历史上众多帝国盛衰的研究分析,建立在足够久远的历史纵深时间长度之上,而如果要用几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就是:在帝国兴衰的纵横坐标上,所有的优势到最后几乎都会变成劣势,帝国强盛的果实会成为衰亡的种子;时变势转优劣互换是帝国兴衰过程的常态。
追溯一下,类似的研究,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到劳伦斯·詹姆斯的《大英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衰》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作者们讨论了权力是如何通过使用武力、军队和战争来予以维持的。军事优势(最早是陆地上的优势,后来又发展到海上优势,最后通过现代军事工业综合体体现出来)一直是论述的主线。“帝国”(empi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imperium”,意思是处于武力控制下的广大人群。英语中的“霸权”(hegemon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hegemonia”,意为支配性的领导者或领导地位,指那种将统治阶层的利益作为普遍利益的观念。
罗马帝国早已是过去式,帝国的现在时属于美利坚,在科林·里德眼中,美国是第一个建立在自由市场和保护财产基础之上的新型帝国。美国开国元勋们吸收、融会了世界先进思想家如约翰·洛克、亚当·斯密、苏格拉底、穆罕默德、卢梭、孔子的智慧观念,来建造他们的新大陆。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信奉一个正和(positive sum)的把经济蛋糕做大的观点,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并尽可能地将政府排除在寻租活动之外,把官员特权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颁布了真正有利于经商的正确法律文件,这使得美国这个新国家预示着一种自由的经济风格,即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使得美国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迈入了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镀金时代”。科林·里德把美国经济描述为一组高效能的六缸发动机,第一个气缸是人力资本,美国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第二个气缸是购买创新实物资本的投资,第三个气缸是充足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能源等),第四个气缸是一个能够将那些资源要素、最终产品和服务自由转移的供应链条,第五个气缸是企业家和高效管理,第六个气缸是能够鼓励至少是不抑制创新的法律和经济框架。
但在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在全球化时代的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强盗资本主义横行,炫耀性消费把富裕的经济帝国拖入陷阱。所以作者指出,在进步时代也并非全是进步,扩大了的民主并不见得都与正义完全相容,美国的寻租活动有渐渐扩散的趋势。
翻阅这本书,我常常想起中国的太极图,想起白鱼的黑眼睛和黑鱼的白眼睛所喻示的阴阳二维一构思维模式。是的,人类历史上充满了反讽吊诡、正反转向、矛盾不对称以及肯定中的否定和否定中的肯定。二战后,为了帮助日本重建经济,美国陆军部请来了企业管理大师戴明培训日企,戴明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哲学在日本广受好评,效果卓著,但在美国被传播被运用,却是在50年后。中、印两国经济近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可就在在这两国,人口却曾一度被当成难以承载的负担。作者还指出,帝国在本质上并不是仁慈的,尽管其民众可能会尽力地这样想。而帝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导人有一种自欺欺人的倾向,即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影响力是建立在更高的思想原则基础之上。我们绝不能低估人类对于他们认为最方便的思想进行合理化的嗜好。
一个正在快速追赶的人关注的是指挥棒末端的胡萝卜,而一个处于领导位置的人则很少会回头看一下。富裕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顶端引发民主、政府的发展和目标由做大经济蛋糕转向分割经济蛋糕,人们努力的重心从生产商品逐渐转向争夺商品,并且这个世界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负和博弈。帝国有时会采取有悖道德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文明,追求以破坏公正为代价合法化。一个建立在政治和贸易民主基础之上的帝国和一个不会将某人终生局限在一个位置的精英领导创建了一套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幸的是,社会上总是存在着一种希望通过以往那种掠夺他人财富而不是通过自己生产的方式来积累巨大财富的倾向。
笔者以为,《帝国的兴衰》第三十章“恐龙与经济达尔文主义”是本书的重要章节,它通过对硬币的两面,即一面是哪些力量推动了帝国的兴起,一面是哪些力量阻碍了帝国的增长并最终导致其衰亡作了总结:帝国构建的艺术就在于欢迎前一类力量并且阻止后一类力量。而作者在接下来的一章提出的建议也很有意义:帝国的兴衰不是一种宿命,过往的帝国最终都衰落了,并不意味着帝国一定会衰落,狭隘的历史决定论有其误导人的一面,“一个帝国如果具有一套更加重视全球议题的教育体制,一套更加鼓励国际贸易和旅行的机制和一套使其他国家对该帝国的宗旨感到喜欢的外交政策,那么它就能够扭转这种自我毁灭的趋势。”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还强调,经济的增长其终极目的,应该落在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幸福追求上。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