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不平等的代价
  • 直面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大趋势
  • 罗姆尼有多少赢面
  • 银行股走势与业绩背离的复杂缘由
  • 一个“野鸡”评奖机构怎么如此长寿
  • 经济短期趋稳并不表明下行周期结束
  •  
    2012年10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不平等的代价
    直面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大趋势
    罗姆尼有多少赢面
    银行股走势与业绩背离的复杂缘由
    一个“野鸡”评奖机构怎么如此长寿
    经济短期趋稳并不表明下行周期结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股走势与业绩背离的复杂缘由
    2012-10-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汤闯新

      ⊙汤闯新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今年7月公布的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排名,去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几乎达到全球银行业利润的三分之一(29.3%)。中国的工、农、中、建四大行都是世界银行业中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其中工行总资产排名全球第三,盈利额排名全球第一。参照国际资本市场上银行股的价格及市盈率,按照国际股市的公允价格,中国的银行股股价都应普遍在10元以上。

      可是,沪深股市中的银行股走势却与业绩背道而驰,股价严重低估,年年探低。以中行为例,按10月22日的A股收盘价,换算一下,每股仅0.435美元。要知道,在西方国家股市上,即使一些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银行股,股价也值几美元十几美元,更何况是连年业绩大幅增长的银行股?很多人对此现象觉得匪夷所思。

      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颇为复杂。

      首先,2008年以来,全球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由于很多西方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大型资本集团面临史无前例的大危机,需要巨额资金去救助母公司,尽管他们知道中国银行股是优质海外资产,因为急需救命钱,也只能抛售。据估算,西方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抛售的中国银行业的股票数,占了他们当初买进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套现盈利资金总量达到数千亿元。虽然这类抛售行为集中在香港股市,而香港股市与沪深股市原本就存在着相关的联动作用。西方金融控股公司大量抛售中国的银行股,造成中国银行股的股价逐级下跌,是中国银行股价格与业绩背道而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央行大幅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抽走了金融市场大量资金。按照正常的经济与金融状况,银行准备金率,通常控制在8%至12%之间。而在美联储为给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输血、转嫁金融危机而实行“在直升机上撒钱”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率高涨之后,为了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中国央行实行了银行准备金率逐步提高的货币调控政策,逐渐将中国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22%。准备金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央行就在中国金融货币流通体系中抽走9000亿至10000亿左右资金,遂使金融市场资金相对紧张。

      其三,银行股分配方案令投资者失望。银行业的业绩近年来年年大幅递增,但股民盼望的大比例分红愿望却年年落空。银行股为什么总也不愿大比例分红?这是股市投资者常常提出的疑问。

      银行业绩年年大幅增长是事实,可在央行准备金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银行缺少现金也是事实。如果银行大比例分红,到头来恐怕还不得不继续从股市筹资。这样就造成银行与股市投资者之间的资金的重复周转运作关系,而且,先向股市投资者分红,再继续向市场融资,无疑会增加市场投资者对银行股筹资的厌恶感,有损银行业的形象。多重限制下,中国银行业现在一般采取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和发债券等方式筹资,这在避免给股市增加市场压力的同时,也留下了分红方案总令投资者失望的遗憾。

      其四,境内外总有一股恶意唱空、做空中国经济,做空沪深股市的势力,他们有的顶着“经济学家”桂冠,或者挂着“财务专家”牌子,他们审时度势,时不时对中国银行业发出各种不负责任的“预测”,制造中国银行业要大幅亏损的前景恐怖之类耸人听闻的分析报告。虽然近几年中每年发布的中国银行股的靓丽业绩报表让这些“预测”一一落空,但这些“预测”还在对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沪深股市开通了股指期货和金融衍生品的融券做空功能,在丰富了交易品种、增强了市场活跃度的同时,也给投机资金利用市场低迷,利用“大盘股炒不上去,砸下来容易”的特点,肆意做空大盘银行股提供了空间。原本,投机资金是资本市场中的润滑剂,是单纯以赚钱为本能的资金力量,股市中存在投机资金是正常现象。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做空功能,具有助涨助跌作用,在跌势中助跌作用更大。不能不说,这也是沪深股市中的银行股股价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经历了近五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银行股是真正值得长期投资的蓝筹股的理念,已被大多数投资者所接受。只是眼下全球经济形势仍不明朗,而中国经济又进入了减速阶段,很多人因此在等待观望,以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笔者认为,银行业所取得的利润还是在银行账户中每年累积着,随着通胀压力的减轻,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银行准备金率维持在超高水平的情形不可能长期持续。而若按正常情况下的银行准备金率8%至12%之间的比例计,央行将会返还银行的准备金资金达10多万亿。届时,银行业将迎来丰厚的分红期,银行股也将迎来大牛市。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著有《美国的秘密》、《美国新全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