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斌
从最近中日钓鱼岛之争,很自然地联想到日本的未来走向。从野田佳彦首相以及近日再度当选自民党总裁的安倍晋三近期各自的对外强硬姿态看,事态实在难以预料。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错误抉择已使它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但显然日本政客未能真正汲取惨痛的历史教训。
虽然近年来日本国内“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出现一种燥热状态,但日本国内仍不乏有识之士,他们还能在狂热的氛围下冷静思考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比如享有世界声誉的畅销作家村上春树早些时候就投书《朝日新闻》,批评日本政府的购岛之举好比“喝了劣酒后的酒醉,让人脑筋混乱、行动粗暴,第二天早上醒来只剩下头痛”,斥责政客巧言令色煽风点火,并呼吁各方保持冷静。而6年前出版的《日本应与中国结盟》一书,则反映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呼声。
该书作者是日本《现代周刊》的副主编近藤大介,最近他不断在我国《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以他的视角向中国读者讲述日本的方方面面。2006年在一次与光文社(一家出版社)的一位主编和另一位编辑喝酒时,聊起了中国话题。由于其时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他们三人在讨论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那位主编几乎每月都要访华,他的实际感受是:日本经济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中国,因此日本必须从战略层面与中国联手。酒过三巡,三人谈话也越来越投机。最后居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也许在他们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日本与中国结盟。于是便确定由近藤执笔,按这一思路写一本书,以为日本人提供一种考虑问题的全新视角。
近藤很快就完成了书稿,《日本应与中国结盟》在当年11月在光文社付梓出版。英文版书名是《回归中国》(Return to China)。这里所说的回归,是指回归近代以前的东亚秩序,回归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日关系。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在该书问世前夕,中国经济总量刚超越英、法,国际社会对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议论还非常有限。但近藤却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在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在序言中表示,他不是“厌华派”,但并非“媚华派”,也不属于“亲华派”,而是“用华派”,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视角,这要比感情用事的“厌华派”理智得多。
作为媒体人,近藤始终在跟踪东亚的发展态势。从当时已出现的势头来看,中国已成为韩国的头号贸易伙伴,台海两岸的经济交流势头也越来越强劲。作为东亚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势头当然也非常热火。即便在小泉执政期间中日政治关系急剧降温,但经济合作却没有受到影响,维持了“政冷经热”的局面。从地缘角度来看,日本列岛中的九州最靠近中国,因此九州更多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九州地区各县市都在全力加强对华经济合作,每年对华投资项目都在200项以上,其增长速度比日本全国水平高出40%。每周从九州福冈机场飞往北京、上海、大连和青岛的航班当时已达33班之多,与飞往东京的航班不相上下。过去九州人眼睛总是盯住东京和大阪,不知不觉中他们发现似乎又有了个新的“东京”和“大阪”,这就是上海和大连或青岛。九州的骨干产业是汽车、半导体和旅游,而中国对这些产业的影响都在不断增强。
其实,不仅九州,整个日本近年来这一趋势也是有增无减。2005年以来,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头号贸易伙伴,中国投资和商品进入日本,中国企业并购日本公司,中国游客为日本旅游业和服务业带去了巨大收入。由于中日关系这些年波折不断,日本总觉得投资过于集中在中国风险太大,提出了“中国+α”,以便分散风险。但那不过是以想象代替现实而已,找来找去,日本就是找不到接近中国的理想投资对象,以致虽然对华亲近感明显下降,但对华投资却逆势上扬,去年居然比前年猛增了78%之多,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欧洲。中日经济关系在该书问世几年后的发展势头,进一步证明了近藤的判断是正确的。
还要说明的是,该书虽是少数人之见,但绝非孤例。日本此前还有人提出,日本应充分利用中国的发展机遇,就像小鱼吸附在章鱼身下,既可“搭便车”,还可大大降低风险。日本应看准这一趋势,争取“大树底下好乘凉”。实际上,民主党刚执政时,就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设想,主张中、日、美成为“等边三角形”,并明确表示美军基地应撤出冲绳。虽然鸠山由纪夫早已下台,但今后无疑还会出现田中由纪夫,渡边由纪夫……
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是中国的一贯主张,从这一角度来说,近藤的呼吁恐怕难以成为现实。但《日本应与中国结盟》所展现的大趋势,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这就叫形势比人强。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