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伤”高净值投资人
部分去年发行的私募定增产品,目前净值跌至0.7元一线,而公募定增专户产品也大多在亏损状态中徘徊。
⊙记者 宏文 ○编辑 于勇
2011年9月,本报曾发表《部分机构热衷定向增发逐利“非公开信息”盛行应引起关注》等系列报道,提醒投资者关注定向增发产品的内在风险和过度宣传可能导致的投资恶果。14个月后,定向增发产品的风险如预料般大规模暴露。
最新统计显示,部分2011年中发行的私募定向增发产品,目前净值跌至0.7元一线。而去年发行的公募定增专户产品也大多数在亏损状态中徘徊。围绕着产品是否如实履约、契约是否适当,投资顾问有否勤勉尽责,一桩桩争议或纠纷正在行业内出现。
公私募定增产品齐齐亏损
围绕着曾经红火的定向增发产品,一场场争议正在上演。
11月以来,由诺亚财富和广州一家基金公司合作发行的多期“定向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陷入投资者争议。陕国投的相关产品信息显示,这5款产品均在2011年9月成立,由广州一家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并由诺亚财富以财务顾问身份主导销售,截至2012年11月初,上述5个产品的单位净值均在面值以下,平均亏损超过2.5%。
由于净值表现低于预期,且对投资操作方面存在疑问,投资人与该产品的相关方的争议开始激化。据悉,投资人方面的质疑是“相关产品参与定增投资比例过高,且后期有放大定增比例等情况,导致目前净值面临较大投资风险。”甚至个别投资者认为投资顾问有背弃产品合同约定等等的情况。
对此,诺亚方面人士回应称,定增比例从50%放大到100%是产品合同中赋予受托人权利,上调的过程本身符合契约和法律要求。另外,相关人士认为,“定增本身的风险属于二级市场产品的内在风险”,“在合同的第一页上已经载明了”;且目前大部分资产都处于定增锁定期,业绩结果未卜。
而当年的定增大佬“博弘数君”募集的系列产品如今则更是境遇堪凉,10月末,博弘数君(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网站上连续发布3个通知,向第五期、第二十四期、第二十九期定增产品的投资者提出“建议”。
建议的主要内容是,由于目前上述产品当前亏损巨大,“预计在到期退伙日时,尚有可能以低于面值1元的情况发生自动赎回。”建议投资者转而把资金投入“改进型”的C类产品份额。相关通知书显示,截至10月末,博宏数君的上述三只产品的净值分别为0.72-0.75元,上述产品均将于11月末前到期。
投资风险被有意忽视
事实上,上述两家产品的运作业绩只是诸多定增类产品过去一年运作的缩影。根据第三方统计,过去两年间打着“中性投资”、“制度套利”等大量以“定向增发”为主方向的私募产品均陷于亏损境地。不少公募发行的类似专户产品也境遇不佳。此前业内曾有消息称,由于一些类似产品的投资业绩不佳,有些公司的办公场所遭遇投资者的上门质问,场面相当难看。
一位资深的私募投资人士认为,定增类产品的风险暴露是二级市场股票下跌风险的伴生品。定增只是以一定锁定期换取部分股票折扣的投资方式,它本身并不能逃避A股市场的下跌风险,而且有时候由于锁定期的问题,定增产品必然面临市场下跌时无法抛售止损的问题。事实上,类似产品的风险并不小。
但在2011年中,由于特定的市场行情,导致定增类产品的业绩在该年上半年“大放异彩”,由此,形成了此后大规模的定增类产品发行潮。至年末,公募基金专户产品也加入此行列,形成了更加巨大的发行风尚。
当时,不少机构的推销言辞称,定增产品是“金融创新”、“制度套利”,风险不大。不少公募专户产品亦称自己对于所谓的投资风险有多重辨别能力、超群的投资逻辑、独特的购买渠道等等。本报于去年四季度,曾经连续撰文提示定增类产品的风险,亦遭遇不少机构反驳。但事实证明,面对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谓的个股选择能力只是“空口白话”。定增类产品净值,更多的是“随波逐流”。
对于如今的结局,一些财富管理行业的业内人士,私底下也表示相当难办。“说白了,当初如果不发这些产品,又能发什么呢?”一位私募业内人士自己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