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池”引发银证信全面合作
三方监管或成主流模式
⊙记者 钱晓涵 ○编辑 叶苗
规模异常庞大的银行“资金池”,正成为各大证券公司竞相争夺的新目标。记者从业内获悉,最近两个月以来,数家银行与券商就“资金池”委托管理业务展开了多轮谈判,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据了解,出于安全性考虑,银行拟引入券商作为管理人、信托公司作为发起人,共同参与“资金池”的管理,以此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
所谓银行“资金池”,是指银行通过滚动发行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不同的理财产品,不断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并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同一个资产“池子”——包括各类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和信托产品,到期理财产品的资金则从中流出返还给投资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资金池模式下,银行单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整个资金池挂钩,如同一个不透明的大箱子,投资者无法得知单笔理财产品究竟如何运作。
过去几年时间,资金池模式逐渐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主流模式。然而,银行资金池模式背后也存在着巨大风险。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在媒体发表英文署名文章,指出银行发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肖钢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在意识到银行资金池业务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之后,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整改原有的资金池模式,必须指出每笔理财产品的具体投向,这样一来,期限错配遭到禁止,银行资金池的传统投向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据了解,从今年8月中下旬开始,多家银行主动联络证券公司,希望在“资金池”领域展开合作。“这次是银行主动找到我们要求谈合作。”华东地区某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短短两周左右时间,公司就接到了三家银行主动提出的合作意向,其中,既有已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国有四大行。
上述负责人表示,银行寻求券商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银行希望由我们来扮演资金池的实际管理人,双方约定一个收益率,若资金池最终运作的实际收益率高于约定,我们就可以提取业绩报酬;若达不到约定收益率,虽然不用保本,但银行恐怕会继续寻找投研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各大银行仍在不停地发行各类理财产品,期限分为30天、40天、50天、180天甚至更长,年化收益率则从3.5%至5%不等。“银行客户对这类产品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依赖,因此银行的资金池会长期维持在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部门提出整改要求之后,寻找管理人已经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假设银行以4%的成本向客户募集资金,转手委托券商管理可获得5%左右的回报,扣除成本还能净赚一个点,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作为证券公司,通过接受银行资金池委托不仅可以迅速做大资产管理规模,还能获得一定的管理费用或业绩报酬,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不过,出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信托公司预计也将成为银证管理资金池的重要一环。“银行作为出资方、券商作为管理人、信托充当发起人,在这种三方监管的模式下,大家都比较放心。”上海某大型券商资管部负责人表示,以管理“资金池”为契机,银证信的全面合作会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展开。“三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各自发挥特长,既能合作创新,又能控制风险,相信这也是监管部门所乐于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