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规模与核心指标的巨大差距
  • 促进外贸增长吁求协调本币“双率”
  • 力促私募基金释放更多正能量
  • 奥巴马拿什么躲避财政悬崖
  • POS机吞掉餐馆15%利润
  • 当前楼市调控重点应在预期管理上
  •  
    2012年11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规模与核心指标的巨大差距
    促进外贸增长吁求协调本币“双率”
    力促私募基金释放更多正能量
    奥巴马拿什么躲避财政悬崖
    POS机吞掉餐馆15%利润
    当前楼市调控重点应在预期管理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规模与核心指标的巨大差距
    2012-1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章玉贵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一个新兴大国被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国及其控制下的机制化霸权体系格外关注时,未必是好事。

      自从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晋身世界第二经济体之后,有关中国经济何时超过美国便成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投行分析师们热衷的焦点话题之一。最新的预测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出的,称中国最早会在2016年将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中外经济竞争情势的不断变化,类似的预测还会不断涌现。

      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日渐自信的新锐,中国的分量与影响确实在以不可阻挡之势上升。只是殷鉴不远,透过对中国真实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与一流世界经济强国在核心指标上的巨大的差距。

      无疑,中国主要是在经济规模上迈上了经济大国的门槛,去年高达7万亿美元的GDP产出与德、英、法三大工业强国的总和相差无几。但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稀缺金融符号、重要产业控制力以及全球资源配置权的争夺上。而在上述三大领域,中国还亟需大范围“补课”。日本“失落十年”的前车之鉴以及今日欧洲经典资本主义遭遇的发展范式危机,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是货币力量工具发育不全将致命软肋放大的结果。在美元和呼风唤雨的高盛等华尔街金融资本面前,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多年来一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国不是天外来客,尚未真正走出国门的人民币要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中最具符号意义的交易币种,显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这些年来一直有债务违约的冲动和底气。只是由于美国头顶全球金融领袖和金融稳定器的帽子,才不至于太明目张胆。同样,深知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美国,早已吃尽了美元红利,并一次次将国内一堆烂账分摊到全世界,一定会设法延长这种红利的。假如美国真有一天对机构投资者短期违约,对他国央行或主权投资者不违约,但对本金提出展期申请,只归还到期债券的利息。则握有全球第一外汇储备的中国会不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至于重要产业控制力以及全球资源配置力,也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瓶颈。今日中国已是规模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产业的真实竞争力依然比较脆弱。中国在少数科技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不能掩盖在整体上仍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模仿国的事实。特别令人忧虑的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是中国经济的最大软肋。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较深,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核心专利也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中国还主要是依赖进口。深层次的忧虑还有,在“资源为王”的时代,美国通过战后六十余年的经营,几乎掌握了石油等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尤其是全球主要通道控制权。因此,在全球资源日渐稀缺且主要能源矿产地带基本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控制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如何确保经济发展所需的巨量资源供给尤其是能源安全?假如不能克服资源供应瓶颈,不能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则一旦在资源获取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国际阻力,中国即便暂时戴上了发达国家的高帽,又能戴多久?

      至于国内业已出现的部分领域的突出问题,更使我们必须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国有企业特别是少数富人的倾斜和集中,不尽早改变可供民众分配的最终财富较少以及民众消费的产品高度市场化的格局,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则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当今中国,经济不仅存在着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亦很严重,在这种约束条件下,必须格外小心资产泡沫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如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局部风险的扩散和累积,将有可能演变成系统的经济与金融风险,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很有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

      照目前的势头,中国也许能在五年内将经济规模做大到15万亿美元,超越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但中国经济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与一流世界经济强国在核心指标上的巨大差距,甚至在面对二流工业国家竞争时也没有骄傲的资本。这个事实,从另一个层面在提醒我们深刻反思既有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在各种乐观预测面前保持足够的清醒,谨防跌入“新兴大国陷阱”。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