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欧债危机升级恶化通过资本流动和贸易渠道对亚洲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
目前亚洲国家市场经济增长正面临着多重冲击,10月的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今年新兴亚洲经济增速将可能由去年的7.8%放缓至6.7%。对此,亚洲新兴市场能否逐步通过经济转型和产业革命,引导支柱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集资本、低碳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密集型转变,成为其未来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在美欧日经济衰退影响下,亚洲国家出口大幅萎缩,投资和消费需求亦受拖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短期内欧债危机可能继续恶化,再加上减赤计划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将可能继续面临外需萎缩的强烈冲击。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也加剧了亚洲国家货币的汇率波动。今年2月至6月,欧债危机动荡引发全球风险偏好骤降,国际资本纷纷从新兴市场撤出,亚洲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下半年,美联储QE3政策推动美元贬值,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在8月和9月又呈现不同程度的被动升值趋势。与此同时,亚洲国家通胀水平高位反弹,滞涨风险加大。印度9月CPI反弹至7.8%,创十个月以来新高。随着经济增长的普遍放缓以及通胀水平和通胀预期下降,亚洲新兴经济体纷纷在2012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快货币宽松步伐。从年初至本月中旬,中国、印度、韩国和印尼分别降息50个、50个、25个和25个基点。但鉴于通胀高位反弹,亚洲国家政府进一步降低利率的措施会受到限制,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政策调控更加步履维艰。由于近年来亚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和金融合作日益增强,再加上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欧债危机的影响逐渐在亚洲区域内部传导,致使亚洲经济增长出现“协同减速”效应。
过去几十年,亚洲新兴市场通过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经济腾飞,逐渐成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领头羊,但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会遇到两方面的发展瓶颈:首先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成本逐渐攀高,其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逐渐陷入困境;然后是无法摆脱对外部需求的严重依赖,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对其经济增长影响过大。自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使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依赖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于是,开始着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对出口的严重依赖,并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多元化进程,尽可能降低经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但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出口贸易一度由于经济转型而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所难免,亚洲新兴国家正经历着因外需停滞不前、内需尚未培育成熟的转型阵痛。两年前欧债危机的爆发,欧美经济增长放缓,致使其对亚洲出口的需求继续萎靡,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的困境。经济发展模式是否能从外向型逐步向内需型转型,成了亚洲中长期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在如此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亚洲国家加速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型,将是其迈向中长期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石。亚洲国家如能以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为契机,抓紧制定一系列绿色政策,逐步推动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的原则,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亚洲区域内经济金融一体化和经贸合作,并深化和加强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综合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亚洲以及全球经济在中长期内实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
大体说来,亚洲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六大层面:第一,在发展模式层面,逐步构建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增长;第二,在产业结构调整层面,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在贸易转型层面,着力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着重发展区域内贸易,降低出口贸易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第四,在扩大内需层面,努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第五,在深化金融层面,继续深化和加强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综合化、国际化经营以及金融创新;第六,在配套政策层面,从国家、制度和产业层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概而言之,实现亚洲经济绿色转型,是应对环境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创造新增长点这三大挑战的核心要素,也是转变发展模式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突破亚洲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瓶颈约束的需要,也是化解未来亚洲资源环境严峻挑战的需要,一旦转型成功,亚洲经济将保持可持续健康增长,而且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否则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动力将大幅降低。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