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海外
  • 6:金融货币
  • 7:证券·期货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一个特立独行的掌舵者
  • 董文标 未来五年民生银行仍将痴情“小微”
  •  
    2012年11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面对面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面对面
    一个特立独行的掌舵者
    董文标 未来五年民生银行仍将痴情“小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董文标 未来五年民生银行仍将痴情“小微”
    2012-11-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将董文标称为“小微先锋”并不为过。

      在很多银行借助“中小企业”这一宽泛的概念,响应监管层号召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之时,身为民生银行董事长的董文标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低端的小商户,也即小型、微型企业,简称小微企业。

      董文标创造了“小微”这一概念,也是他及其执掌下的民生银行引领同业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此。

      但正如事业部改革,“小微”战略在初期同样面临众多不理解。民生银行一些分行行长甚至说,当时并不明白董文标第一次在会议中带着河南口音一再提到的“小尾(小微)”到底是什么;彼时媒体亦认为民生银行所提“小微”战略不过是应监管号召的一次宣传作秀。

      如今,“小微”已然成为民生银行实实在在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且其优势的凸显,远未达到民生战略目标的终点。

      在位于北京香山的民生金融租赁公司俱乐部,董文标向记者描述即将来临的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中,民生银行将展现的宏伟图景。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凌云峰

      未来

      五年

      “小微”将占半壁江山

      在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达到100%,利润的增长则只有40%-50%;而刚过去的五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速放缓至27%-28%,利润的增长则保持了平均50%的增速,民生银行打造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成效尤为突出。董文标说未来五年,将进一步聚焦“小微”,将“小微”做成民生银行的金字招牌

      记者:在民生银行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民生银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2007—2011年实施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期间,民生银行又启动了事业部改革、确定了“民企、‘小微’、零售高端”三大战略定位并取得显著成效。是什么因素促使您要在一切看起来很完美的时候,再度大力推动转型,将目光聚焦到“小微”?

      董文标: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超常规发展的思路下,民生银行把资源集中于对公领域,通过建立起对公业务优势实现了规模的迅速壮大。可以说,在成立初期,需要通过粗放式的快速增长来解决生存问题。那个时候,民生银行总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0%,但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在这种粗放式增长之下,民生银行的发展已经达到极限。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6年的时候,民生银行7000亿贷款,只有4000多个企业客户,风险集中程度非常高;极端的时候,超过64%的贷款是中长期贷款,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这对中小银行来说是大忌,就像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华丽却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所以我当时就觉得民生银行需要调整、提升。在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时,我下了很大决心,推动事业部改革和分行转型,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寻找做特色银行、效益银行之路。

      当时我们非常羡慕招行的零售业务,但我们只有十年的历史,无论是团队、渠道还是积累,都很难在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上实现超常规发展。

      所以我看中了“小微”,希望借助“小微”为我们的空中楼阁补上基础,并且在一开始我就明确说,要做贷款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业务,因为监管层给出的中小企业概念太模糊。

      说实话,现在大客户只要我们的事业部来服务就够了,哪怕一年给5000亿贷款,事业部也都能给贷出去,但这一块落不下来,接不上地气,始终不安全。所以这几年,我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放在了落实这块基石上,抓分行转型,核心就是抓好小微企业。只要补上这课,民生银行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就改变了。

      不过我刚开始提这个转型时,小商户“风险大、成本高”基本上是行业共识,我们的思路也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我们几年做下来,效果是不错的,我们的零售业务占比在大幅提升,再过几年,零售就有可能占到半壁江山甚至超过对公业务,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记者: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中,民生银行重点会有什么改变?

      董文标:之前民生银行的战略是“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高端客户的银行”,将来我们分行转型要强力聚焦“小微”金融,不能含糊,未来民生银行的半壁江山就是“小微”。我希望以后大家一提到事业部、“小微”,就会想到民生银行。

      分行将来通过转型主要做小微企业,一切都应“小微”而动,通过“小微”这个突破口,突破两翼,其一是通过小微打通传统的零售业务;另一块就是打造区域特色的产业链。

      原来中国的银行做中小企业业务都是做散户,为贷款而贷款,为存款而存款,没有考虑任何产业链、没有实现任何附加值。民生银行要改变,首先要选择区域特色,做一笔业务必须考虑附加值,必须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这几年,民生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7000多亿,现在余额将近3000亿,服务小商户80万户,小微战略已渐入佳境,从高管团队到员工,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年下半年实现工厂化生产以后,民生银行小微业务完全可以从手工业作坊式操作退出来。

      参与

      竞争

      工厂化生产信贷占主导

      民生银行在小微领域的先行先试不仅推动了中央政府和监管层对“小微”金融的关注,更带动众多同业将目光聚焦于此,“小微”领域竞争愈发激烈,民生银行没有回避竞争,而是拟工厂化生产,并以信用贷款为主导,保持其先发优势

      记者:工厂化生产会有什么不同?

      董文标:目前我们的“小微”金融还属于手工业作坊,转为工厂化生产将是一次革命。按规划,今后“小微”销售将由支行转给分行,分行再根据当地区域特色、产业链特点做规划报总行审批。

      分行将来会有很大的“小微”金融销售团队,一两百人铺天盖地的去开发客户,而不是像目前支行只有三五个人在市场里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客户。

      支行将转做“小微”金融售后服务,售后服务主要注重增加附加值,给客户提供各种不同产品,比如手机银行、乐收银等,吸纳客户亲朋好友的存款,为其理财,增强对客户的粘度。

      今后“小微”金融的销售、售后都有一个小册子,里面有标准化的指引,按照操作规程去做,指引将包括如何营销客户的亲朋好友,也包括一个月内,应该有几次电话联系客户或拜访,客户如果有什么问题,也要按这个手册指导去解决。

      记者:民生银行“小微”战略转型成功,吸引了不少同业将战略重点转向这一领域,民生银行如何保持领先优势?

      董文标:我们的“小微”战略也经历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做商贷通,误导所有人都认为我们是强调贷款,这一传统的模式非常容易复制。我去分行调研的时候,很多分行行长就诉苦说,其他银行也跟着我们做“小微”,很多客户都被其他银行以更低的价格及更高的额度给挖走了。

      这不足为怪,因为当时我们做的是初级产品,过度强调贷款,且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抵押或者强担保,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要是四大行来做,会比我们强多了,但今后如果我们90%以上是信用贷款,谁还敢和我们竞争?

      没有竞争性,才能成为英雄,将来在“小微”领域,我们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全做信用贷款,让别人做不了,我们就没有对手。

      坦白说,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90%的“小微”业务都是批量化、规模化处理的,信用风险和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也更有排他性,至少40-50%的“小微”贷款是信用或者弱担保贷款。

      再过三年多,民生银行将迎来20周年,一家银行20年如果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就成了“大银行中的小银行,小银行中的大银行”,存在的价值就不大,更谈不上“做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试验田”。

      启动

      改革

      事业部或升级专营机构

      2007年,民生银行启动了事业部改革,如今已成为众多同业效仿的楷模,但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中,董文标对已入佳境的事业部着墨不多,不过这不等于对事业部没有远大的构想。他说,未来成熟的事业部将可能申请专营机构牌照,成为民生银行的子公司

      记者:在强力聚焦“小微”以后,此前所提的民营、高端战略如何落实?还是要渐渐淡化?未来事业部有什么规划?

      董文标:我们会在不同时期,根据市场的变化做战略的调整。民营企业的市场已经形成了,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都60多岁了,孩子又不靠谱,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得靠一个核心的金融团队。

      对于事业部,三年前我就提出来,要下大决心做到独立核算,同时成立管家团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金融去做整合,比如危机公关、品牌塑造、价值提升、收购兼并等。国外银行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也不是创新,是在跟国外同行学习。

      成熟的事业部通过三五年做出自己的特色后,可能会向监管机构申请专营牌照,成为民生银行的子公司,比如做船舶专业银行或者能源专业银行,以后我们一个专营机构两三百人就专门做一个行业,我也跟监管部门讨论过可行性,监管部门总体还是认可的。

      不过,改革是新思想和传统观念的生死博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了也可能走回头路,这就要求我们董事会包括我本人在内要坚定不移,通过微调或激进改革的方式让大家走上改革发展的轨道上来,确保不出现反复。

      推动

      变革

      期待支持政策再突破

      在推进该行自身战略转型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董文标也在积极推动相应政策应时而变。比如“小微”,他所提交的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政策建议的政协提案,大部分都已落地成为政策规范,其中就包括推动“小微”企业金融债的发行,提升监管部门对“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记者:您之前有关“小微”金融的政协提案大部分都变成了相关政策规定,就目前来看,您觉得“小微”金融的政策上还有哪些有待突破?

      董文标:中国有4000多万户小微企业,容纳了2-3个亿的就业,因此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非常愉快。

      当然,政策也是要应时而变。比如“小微”不良贷款的冲销,我们小微贷款都是按照大数定律的原则来确定违约率,通过价格来覆盖风险,且是批量化处理,完全可以进行实时冲销,但是根据现行规定,损失类不良贷款要一年后才能核销。

      另外,“小微”企业对社会稳定、就业贡献度大,我觉得将来规模在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可以不纳入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管理,这样银行就可以放开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年拿出一两万亿“小微”企业贷款不计入规模,谁的“小微”企业贷款做得好就多给谁。一限规模,银行贷款又都投给大企业了。

      今年初我们发行了第一笔500亿小微企业金融债,但仍算在贷款规模里面,支持意义大大消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其他机构和渠道的支持来持续增强“小微”金融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