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小心知识产权的“钓鱼”者
  • 在艰难转型中逐渐确立经济复苏势头
  • 经济中速增长新常态下的
    宏观调控取向之变
  • 有钱“遮羞” 无钱扶贫
  • 深化金融改革是破解产能过剩迷局有效途径
  • 东京:全球货币战火山口
  •  
    2012年12月4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小心知识产权的“钓鱼”者
    在艰难转型中逐渐确立经济复苏势头
    经济中速增长新常态下的
    宏观调控取向之变
    有钱“遮羞” 无钱扶贫
    深化金融改革是破解产能过剩迷局有效途径
    东京:全球货币战火山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深化金融改革是破解产能过剩迷局有效途径
    2012-12-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月晓

      ⊙胡月晓

      

      库存过多和产能过剩,是当前低迷经济格局在企业层面的主要表现,前者可短期内自动消除,后者则不会自动消除且影响长期,因而成为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主要矛盾。这并非单纯的经济周期问题。因为当前的产能过剩和库存过高,正是反周期政策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金融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是解决产能过剩的可行和有效途径。

      其一,经济上升周期中提升市场份额的需要。无论是随“入世”而来的外需市场的快速拓展,还是国内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扩张,宏观经济总规模的提高总会带来企业市场的扩大,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筑就了企业做大的基础。谁能比别人更快做大,谁就能拥有更大市场份额。为满足迅速膨胀的客户需求,快速提升产能是企业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通过打价格战提升市场份额是企业顺利扩产的有效手段,而产品创新是吃力不讨好的。

      其二,流动性扩张时期抢占资产价格上升的先机。从2000年至2007年,中国货币存量由13.8万亿升至40.3万亿,7年翻了近三倍;国际金融危机更给了货币扩张以超常规的推力,到2011年,中国货币存量又翻了一倍达85.2万亿。2000年至2007年间,货币还并未超越GDP增长太多,但2008年后货币和GDP间的增速就被明显拉开了,这意味着大量超发的货币进入了资产领域。无论纵向历史比较还是横向国际比较,中国的货币深化显然过高过快。并且在货币深化过程中并未能保持资产和商品价格的稳定,资产泡沫和通胀随之而生。最近10余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超越同期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指数成了常态。这造成了企业早投资、多投资比晚投资、少投资多受益的现象。

      其三,间接融资体系下银行信贷便利的增强。在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受信息不对称和逆向激励问题的影响,银行在信贷配给中天然倾向于大项目和有资产抵押的项目。因此,企业越能迅速将规模做大,就越能增强对银行的吸引力,增强企业在融资中的谈判地位。随着中国工业经济体系的普遍建立、完善,以及几十年的快速扩张后,未来经济增长将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宏观层面上的这种变化,对微观层面上的企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越来越多地感受和意识到,未来增长将更多地转向兼并、重组;未来的竞争不仅发生在产品市场上,市场竞争将扩展到企业股权市场,在企业所有权市场上的竞争将越来越白热化。企业规模越大,在大中型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在产品和所有权的全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上述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看,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绝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即产能过剩是非周期性的,因此不能靠拉长经济低迷时期来自动淘汰过剩产能。从传统的钢铁、水泥等基建行业,到光伏产业等代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全方位的态势。在钢铁行业内部,越是高端的板材领域,产能过剩就越是严重,相对低端的线材领域,产能过剩反而不严重,甚至没有。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产业升级的思路对产能过剩问题也未必起作用,因而不能用逆经济周期的传统思路。从高端到低端,中国企业产能普遍过剩的现象说明,金融是比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更为重要的、造成中国企业扩大产能的“圈地情结”的因素。在现有的经济、金融格局下,企业的经营导向不是追求最优规模和产品创新,而是最大规模。因此,改革现有金融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基础。

      首先,拓展融资方式。尽管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尤其是私募债、中小企业债等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形式发展,为中小企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在整体上,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模式仍未被打破,未来需要在规模上做大现有的多种债券融资模式的同时,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直接融资模式。

      其次,加快改变大中型银行主导的商业银行体系格局。当下村镇银行和中小贷款公司等新型小型化金融机构仍未成气候,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监管部门对小微金融机构的设立仍然设置了较高门槛,较多经营限制。未来需要降低门槛,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比如在现有三个金改试验区的基础上加大试点力度,设立更多金改试验区,推行更多元化的试验,让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成为遍布中国城乡的最多银行网点。

      (作者系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