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公司巡礼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报告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构建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 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的底线及走向
  • 内幕信息的边界不能任意延伸
  • 非法买卖银行卡的“灰色产业链”
  • 美国陷入或升债务或跌入“财政悬崖”两难
  • “英雄”金笔:能说再见吗?
  •  
    2012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构建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的底线及走向
    内幕信息的边界不能任意延伸
    非法买卖银行卡的“灰色产业链”
    美国陷入或升债务或跌入“财政悬崖”两难
    “英雄”金笔:能说再见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构建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2012-1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连奎

      高连奎

      收入翻番被列入国家发展目标后,国人异常兴奋。这种兴奋,来源于政策目标从注重经济总量转向了注重人均收入,这种转变是非常可喜的。但同时也需要指出,“收入倍增”只是改善民生的一个小的方面,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按照中国以往30多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差不多每五年经济总量和收入就会翻一番,因此,收入倍增应该说不是什么太难之事,或许也不用十年那么长时间。仔细琢磨,这里面其实反映了经济学家和民众思考方式的差异;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收入肯定会跟上;而民众通常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经济倍增是过程导向的,而收入倍增是结果导向的,两者本身就是同一问题的两种表述,从本质上差异很小。

      收入倍增的观念来自日本,我国最常用的概念是GDP翻番。细究起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关联性却很大。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非常注重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当时小平同志分别访问了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而中国之后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也吸收了许多国家的经验,比如大家熟知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借鉴了新加坡的发展模式,而国人更熟悉的“先富带后富”理论,则是对美国里根政府“滴涓效应”的转化,而我们在改革初期最大的战略目标“GDP翻番”就参考了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

      回首过去,国人今天的收入已增加了很多。随着经济总量翻番,我国的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元,早已翻了近多个番,只是大家习以为常,也就不怎么提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今天,在收入翻了好几番的情况下,国人的生活质量也确实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从前的很多奢侈品都成了如今的日常消费品,但与此同时,我们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减小,而是更大了。

      毋庸置疑,中国民众的收入不仅需要倍增,而且需要十倍增,才能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中国人的收入是不是赶上发达国家后就幸福了呢,其实也不是,只要看看当今欧美、日本民众生活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发达国家民众在高收入下的不幸福感,说明了迷信收入增长,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错误。如果不顾经济发展的本质,收入增长不一定给民众带来幸福感,因为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民众生存成本也在增加。而相反,如果能在人们的工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大降低生活必需品价格,则可以大大舒缓民众的生存压力。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尽力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才应该是发展的目标,才将是一种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减轻民众生存负担的社会模式。

      除了降低民众的生产成本,构建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之外,完善社会保障也是一项重要的治本之策。有人说,福利国家只可能产生于富裕国家,或是国家富裕的表现,这完全违背了历史。我们只要了解下德国和北欧的崛起过程就可以明白,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往往都是在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产生的,而且恰恰是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比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国家,而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刚刚完成国家统一,正处于铁血宰相卑斯麦统治时期,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英、法差得远多了,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在世界上最先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从而迅速崛起。

      北欧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全面社会福利的地区,至今也是全球社会福利和经济表现最好的地区,但北欧建立全面社会福利时,几乎处于欧洲最穷的状态,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北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建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全面、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很快就赶上并超越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北欧的崛起。

      德国和北欧的案例足以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非但不是国家崛起的障碍,而恰恰是动力。所谓国家还不富裕,在福利和社会保障上还难以高标准的说辞,根本就站不住脚。再怎么说,今天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比卑斯麦统治时期的德国,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欧总要强得多吧?

      再进一步,如果除去发展早晚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之外,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与这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是成正比的,也就是福利水平越高,社会保障水平越高,经济水平就越高,反之福利水平越差,经济也越差。而且越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崛起越快,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建立迟了,反而会阻碍国家的崛起。

      总之,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原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民生改善除了增加收入,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降低民众的生产成本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最重要的。(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