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海外
  • 6:金融货币
  • 7:证券·期货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专 版
  • A10:股市行情
  • A11:市场数据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 以系统性改革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 当“刚性兑付”成为过去式
  • 创新源的拐点
  •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成功与未来考验
  • 涉密文件居然网上公开卖!
  •  
    2012年12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以系统性改革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当“刚性兑付”成为过去式
    创新源的拐点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成功与未来考验
    涉密文件居然网上公开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2012-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易宪容

      城镇化被新一届领导集体列为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及最大潜在内需之源,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与信息蜂拥而来。但是,多数讨论的重点都放在城镇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上,放在农民入城的住房需求增长上,放在城镇化将培养6亿中产阶层的消费上。比如有观点就认为,未來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增加4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因此,房地产市场不仅仍是支柱产业,而城市楼价会继续上涨。这种对城镇化的理解,既背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与中央所强调的城镇化的内涵有较大偏离。如果说新阶段的“城镇化”是这样的思路,那与近十年来所推行城镇化就没有多少区别了。

      近十年来,为了GDP的增长,政府对城市投入了大量资源,一个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造城运动就在这过程中兴起。中国新建住房的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结果是城市规模扩大了,楼价上升了,GDP增长了,但农民却无法进城。中国的城市化率2011年达51.3%,但如按户籍人口计实际只有35%。如果农民不进城,叫什么城镇化?

      因此,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让农民进城,这实质是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城市数量随之增加,规模随之扩大,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镇聚集,并在这个城市人口的聚集过程中把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扩散,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与地理环境。如果城镇化不能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仅是建筑更多的钢筋水泥空盒,那这种城镇化不仅是伪城镇化,也绝不可能成经济增长的动力。

      前十年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但他们面对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自然很弱,既无法分享社会增长之成果,也无法改变其生活方式。现在的资料表明,由于当前国内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及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农民的消费也就无从增长。因此,未来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民进城,就是让农民进城后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这才是未来城镇化的核心。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加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场化。”其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场化”,是个特别有新意的提法。这正是与之前的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城镇化的最大区别所在:不是钢筋水泥的城镇化,不是城市空间扩张及推高GDP的城镇化,而是尽力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城镇化与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紧密联系起来。一言以蔽之,未来中国城镇化就是农民进入城市的城镇化。这才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城镇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

      农民进城,不仅需要提供大量的基本居住条件或住房,而且会完全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收入水平,由此真正改变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这里,不仅会生发出大量的农村居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而且也能让进城后的农民各种消费水平全面提升。有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扩张与发展。同时,这种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及土地使用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的节点。

      不过,政府要让农民真正进城,就得在衣食住行多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就得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公平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住房市场的性质不改变,不能由投机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转型为消费为主导市场,那么农民进城根本就不可能住下来。因为,以当前住房市场的性质及楼房价水平,还根本无法适应新领导集体所要求的城镇化。现有以投机炒作为主导的住房市场,其高企的楼价,连在城市里的绝大多数居民(85%以上)都失去了购买能力,将要进城的农民怎么可能有支付能力?如果当前住房市场的价格不向下调整,“农村人口市民化”的主张就可能落空。

      要让农民进得了城,还需要对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只有当农民拥有了土地交易转让权之后,农民才可能获得进城的第一桶金,而且这也为农村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只有在确保了农民进城的自由迁移权之后,农民才能够自由进入适应其生存的城市。农民进入城市后在教育与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才可能根本扭转,如此,他们再也不会被驱赶到城市化的边缘。

      当然,农民进城成为市民,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果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走好了,那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重大贡献。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把握住了这个核心,现在就看通过什么方式来推进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