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海外
  • 6:金融货币
  • 7:证券·期货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专 版
  • A10:股市行情
  • A11:市场数据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 以系统性改革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 当“刚性兑付”成为过去式
  • 创新源的拐点
  •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成功与未来考验
  • 涉密文件居然网上公开卖!
  •  
    2012年12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以系统性改革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当“刚性兑付”成为过去式
    创新源的拐点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成功与未来考验
    涉密文件居然网上公开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系统性改革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2012-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就根本而言,中国面临的中长期性风险,在于本属于改革力量的既得利益者拖延改革,使得既有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方式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有可能吞噬经济发展成果。因此,现在迫切需要以良好的制度执行力来扫除改革的羁绊,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全面推进系统性改革。

      章玉贵

      2012年即将成为历史。总结近一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若用关键领域改革推进,有效经济增长实现,就业机会创造与管理通胀预期,国内外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增长福利效应的民生覆盖等评价指标来衡量,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使得这项触及业已固化的利益群体利益的重大改革,有可能成为开启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周期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既然此次收入分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对中国迈向以消费为重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意义重大,那么相关改革方案出台时务必有操作性很强的财富分配路线图,尤其是要破除那些对决策影响力极大的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围绕利益再切割的非合作性博弈,决不可“带病”出台。喜的方面还有:由于政治周期启动引致人们对新一轮经济改革周期的期待,进而释放出较以往更大层级的改革红利,而这些改革红利尽管本身不会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却会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备条件。

      另一方面,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市场主体亦十分清楚,今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棘手难题,且这些难题的破解无一不是系统性工程。例如,实现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尽管国家发改委近年来在每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都列出当年的重点改革领域,并要求各级各地政府推进相关改革,但由于缺乏硬约束尤其是相关配套的执行力,遂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再三强调,却愈发有成为只听楼梯响的漂亮空谈之虞。由于在追求高增长的过程中,依然强大的旧体制遗产不仅未能得到有效清除,反而成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主要障碍。特别是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短期内是不可能解除的。

      不妨稍稍回望一下,早在2004年,温家宝总理即宣布,绿色GDP指数将取代原有的GDP指数,八年过去了,这项重要决定若能真正贯彻执行,是完全可以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情结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只可惜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上,GDP唯上的政绩观念根深蒂固,物质生产部门的扩张效应,使得各级各地政府对提供公共品的热情一直难有实质性提高,那些投资规模大、见效快的重化工业项目始终是地方政府的偏爱。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又给了各级各地政府保增长或者稳增长的最好理由。加上利益集团的游说,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经济指标和社会稳定而牺牲经济转型大局的急功近利愈发突出,至于需要政府对自身以及垄断性国企动刀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例如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大宗商品的价格改革,也由于诸多利益纠葛和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而进展缓慢乃至停滞。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至今尚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当然不是说这些主要发达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后,中国经济就会怎么样,欧美对中国经济的评判始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是从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的内生性因素来看,要素价格市场化确是非得完成不可的任务。短期而言,以压低要素价格为特征的行政定价或行政影响下的定价机制,或许还有利于国有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但应清醒地看到,握有最多经济资源的国企愈来愈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阻力,而价格的扭曲,又进一步促使了以浪费资源的方式生产,投资效率低下的状况一直难有实质性改观。经济结构的优化,内生的技术进步,集约增长的科学发展在绝大多数地方迄今仍进展甚微。

      因此,根本而言,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中长期性风险,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战略打压与竞争挤压,而是本属于改革力量的既得利益者的拖延改革,使得既有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方式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有可能吞噬经济发展成果。纲举,才能目张,决策层唯有以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参照系,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全面推进系统性改革,加快经济战略转型,才能真正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改革的时间窗口稍纵即逝,拖延转型只会增加边际成本。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既要以经济硬实力为基础,运用高明的国家战略,设法打破美国在能源和金融领域对中国构筑的高边疆,更要正视国内经济发展的沉疴,冷静思考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并尽快予以破除,以良好的制度执行力来扫除改革的羁绊。

      由此可见,明年乃至今后五年,决策层迫切需要落实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全面改革,应该说国人等待具体的改革时间表已经很久了,现在需要尽快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只有在此基础上,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才有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压抑已久的民间投资热情才有可能大大释放出来。再进一步,为实现经济全面转型,政府在与既得利益集团彻底切割的同时,亟待通过理性的决策与高强度的执行力,致力于经济转型框架的全面落实;至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通过相关的转移支付,实现财富积累由政府、企业和部分个人向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适当转移,真正做到藏富于民,更是落实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修课。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