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专 版
  • A3:公司·热点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纵深
  • A6:公司·动向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专题
  • T3:汽车周刊 专题
  • T4:汽车周刊 新闻
  • T5:汽车周刊 新闻
  • T6:汽车周刊 综合
  • T7:汽车周刊 专题
  • T8:汽车周刊 数据
  • 银行代销风波频出 银监会下令全面排查
  • 保险公司:代理风波已成过去式
  • 警惕风险收益的不对称
    尽快制定投资新规
  • 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整顿清理箭在弦上
  • 影子银行
  • 华夏银行
    “飞单”风波
  • 中信银行前员工“私售”始末
  •  
    2012年12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银行代销风波频出 银监会下令全面排查
    保险公司:代理风波已成过去式
    警惕风险收益的不对称
    尽快制定投资新规
    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整顿清理箭在弦上
    影子银行
    华夏银行
    “飞单”风波
    中信银行前员工“私售”始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风险收益的不对称
    尽快制定投资新规
    2012-12-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苗燕 ○编辑 孙忠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呈现暴发式增长,除确实能够帮助投资者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获取一定收益之外,投资者更加看中的是银行的金字招牌。而“金字招牌”近日连连曝出问题,不得不让人担心起“蝴蝶效应”的威力会否波及更大的范围。而不规范的理财产品销售,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来说,无疑将成为一颗深埋的炸弹。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丧失对于理财产品的信心,毕竟大多数的产品是健康的,是适合于普通大众购买的。

      在本报报道的几起理财产品违规销售事件中,银行均负有一定的责任。销售人员的个人行为不能掩盖银行内控机制不到位的问题。无论是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第三方的产品,必须符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在银行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记者也提醒广大投资者,“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这一原则并不是仅仅为了规范银行的。任何投时候风险和收益都是对等的,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即使是银行理财产品。2008年外资行的“Accumulator(累计期权)”产品带给投资者的教训还少么?

      事实上,笔者认为,比谁应该在事件中负主要责任更让人担心的,是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理财产品余额约为6.73万亿,比2011年末4.59万亿元增长近47%。2012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11.73万亿的18%。

      理财产品飞速增长的同时,难以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隐藏的风险会逐渐暴露。一些银行为规避贷款规模、监管指标考核以及限制性信贷政策等要求,借道信托、证券、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同业,通过发起理财计划、认购专项信托产品或信托收益权等渠道,将银行资金投向融资性项目,资产表外化趋势明显。

      而值得重视的是,银行在部分业务中承担了实际的代偿和兜底责任,而相应的风险管理远未到位,潜在风险很大,属于典型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

      有人将理财产品视为中国影子银行中最大的一部分资产。尽管仍有争论,但随着其规模的日渐增大,一旦期间发生严重的兑付风险,必然会导致中国金融体系的一场巨大灾难。曾有一位银行业界的人士为理财产品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有组织、有规模的账外账”,无论是否需要将其纳入影子银行的监管,尽快制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管理办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