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上证面对面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开市大吉
  • 9:市场趋势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特别报道
  • A16:基金·人物
  • 期待“发行理性”
  • 存量争夺升级
    2013新基金发行狂飙突进
  •  
    2012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期待“发行理性”
    存量争夺升级
    2013新基金发行狂飙突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存量争夺升级
    2013新基金发行狂飙突进
    2012-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后审核”时代新基金发行猜想

      251只,这是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数量,而2013年的数据将再度赶超。根据证监会通知,2013年1月1日起,取消产品审核通道制,且常规产品的审核周期缩短至20个工作日。这意味着,新基金发行将在明年再次大幅提速。

      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新政,部分大公司积极布局,手握20只以上产品排兵布阵,“跑马圈地”野心勃勃。也有公司表示,实际上中小公司根本“烧不起”。存量之争中,“马太效应”将在明年进一步凸显。

      更深层的隐忧还在于,新基金发行由行政审批变为“渠道审批”,在排队待发的背景下,银行强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基金公司利润再受挤压。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市场化”的步伐也成为行业“求变”的助推剂。正如一位基金公司老总所言,随着产品审核制的改革,如何差异化竞争是目前基金公司总经理们正在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报记者 郭素

      20只!新基金发行马力全开

      新基金发行正加速挺进。

      截至目前,2012年新发基金最多的公司是易方达,达到11只;此外,嘉实和华安也达到8只。而从记者了解到的数据,2013年部分公司的发行数量将翻番:易方达20只以上;华安15至20只;南方某大公司15只;富国10只以上;国泰10只以上……

      其背后,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是重要原因。证监会网站12月13日发布通知称,明年1月1日起,将全面改革基金产品审核制度,取消基金产品审核通道,对常规普通产品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只有对分级基金、理财基金、跨市场(境)ETF等较为复杂的产品,仍按原来程序在6个月内审核完成。

      “制度改革后,基金公司将能更好地‘随行就市’发行。”在浙商基金市场部总监看来,由于之前基金产品从上报到获得批文耗时较长,最多可达到6个月,再加上基金公司内部设计产品及发行成立后建仓的时间,一只产品从设计到开始投资,可能需要耗费将近一年时间。原有审核制下,制约的不仅是基金发行速度,还有产品入市的最好时机。

      而在部分基金人士看来,新政中缩短了常规产品审核期限,更加高效快速,预计未来基金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密度将大幅提升。

      “公司计划明年发行15只产品,其中10只已经确定托管行,15只的发行数量相比今年的6只翻倍还要多。”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

      “通道打开后审批加快是直接原因,”该人士向记者透露,“但根本动力还在于公司做大规模以及进一步细化产品线的需要。”她指出,经营压力之下公司肯定不会错过做大规模的良好契机;此外,虽然公司大类产品线已基本完善,但很多细分领域还有待充实,比如在债券领域类的细分与创新。

      另一家老牌公司人士也向记者说出了内幕,其公司计划明年发行15只产品,主要原因是公司旗下原来的老基金业绩比较差,基本处于被赎回状态,在此情况下老基金的持续营销难做。而股东方对基金规模的要求和考核没有变化,为此,只好拼命多发几只基金,回补老基金的赎回缺口。

      “一方面新基金的发行节奏更加灵活,另一方面新基金密集发行将成常态,基金发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于基金发行审核制度改革,浙商基金市场部总监如是表示。

      这位基金行业的“老资格”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在其印象中,最初03、04年,一家公司一年放行一只产品,07年有将近5个月时间对偏股基金“零”放行,彼时新基金审批成为行业的稀缺资源。其后,新基金审批逐步市场化,2010年实行多通道审批。而目前的改革及未来可能的“备案制”将进一步推进基金发行的市场化步伐。

      存量之争加剧马太效应

      “2013年的基金发行竞争将史无前例的惨烈。”某基金人士如是评述,一方面,小公司和新公司将愈加艰难;另一方面,首募差距将更加明显,微型基金将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发行的新基金已经达到251只,远超2011年的212只。但是,这场发行“盛宴”背后,马太效应也渐凸显。数据显示,在易方达、华安、嘉实等大公司纷纷发行接近10只时,宝盈、天治、华富等小公司齐齐“零”发行。

      各公司在首募规模上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行业内20%的公司“垄断”了超过75%的首发份额;首募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0只,其中最大者为工银瑞信7天理财基金接近400亿元,而最小者某灵活配置发起式基金仅1.78亿元,首尾悬殊244倍!

      在明年大公司纷纷加大发行力度的背景下,上述情况只会有增无减。据记者了解,与大公司的勃勃野心形成鲜明对比,目前部分小公司在明年“敞开了发”的欲望并不大。中欧、东吴等表示将会保持与往年差不多的常规速度;而财通、浙商等也表示相对谨慎,不会无节制的“敞开发”。

      这背后,饱含中小公司的无奈。某并未“跟风”的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虽然公司想发,但是渠道方面“力不从心”,加上如果产品大量上架,也没有与之相应的基金经理资源。

      “在新基金发行数量上绝对不能跟大公司硬碰硬,我们新公司也烧不起。”沪上某新公司副总向记者表示,基金审核新政对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影响会不一样。大公司渠道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强,一年发个10-20只不是问题,但小公司财力有限、人力有限、渠道能力也有限,政策放开对小公司不一定是利好。

      “尤其重要的是,近年来基金发行都是存量之争,行业整体规模并未增长。如果大公司依仗渠道优势大量发行,将会对小公司造成进一步挤压。”他举例到,比如在今年的251只新基金中,前20大公司发行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若明年发行350只,其中大公司占比肯定会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新基金发行就是一场“存量游戏”。2011年基金行业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为2.16万亿元,相比2010年缩水12.83%。而2012年因为大量固定收益类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发行略有提升,上半年达到2.36万亿元,但仍在固有存量中徘徊。

      “以前的审批通道制背景下,大公司和中小公司均面对着为数不多的几个通道,大公司就算想多发,也要受到新产品通道数量的限制,这样其实是对小公司的一种保护。然而,新制度一旦推出,原有的制度保护丧失,2013年的业内竞争将史无前例的惨烈。”海富通产品与创新部负责人如是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大量发行基金产品是我国基金业走向市场化的必然阶段,而从行业角度看,大量发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微型基金,甚至为以后的基金清盘、合并埋下伏笔。

      “渠道审批”催肥银行

      这是“渠道为王”的时代。截至2012年三季度,工、建、中、农、交、招六大行的基金托管规模占据市场份额的92.42%,而行业共识,部分大行向中小公司尾随佣金的开价已经达到管理费的70%-75%。

      而2013年,这一数据或许更加残酷。随着审核新政放开,产品拥堵银行渠道,甚至变为“渠道审批”。

      “过去大家都是跑批文拿产品,现在证监会一放松,产品都堵在银行了,我估计几百只产品目前都已经排到银行门口了,要排着队去发了。”在近日某基金论坛上,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指出,这样的话,银行的议价能力再度提高,对基金行业利润的侵蚀很大,甚至将经历全行业亏损的过程。

      部分中小公司已经在为此焦灼不安。年末,某家小型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奔走于各托管行谈判明年整体托管计划,跟银行“打招呼”,希望银行为自己留出一定档期。而事实上,提前制定下一年度的新基金托管发行计划成为目前各大行年末的重要功课。

      “大行难谈。”他向记者感慨,近两年来新基金发行已经快速扩容,银行渠道对基金公司和产品严格筛选,现在随着明年发行提速,大行渠道更是不待见小公司了。

      大公司也面临被银行“挑肥拣瘦”。南方某大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银行话语权的加大,银行与基金公司的合作模式正在生变。比如招行不断强化精选产品模式,对基金先挑选再合作,并且会与基金公司共同协商产品定位、投资理念、首募额度控制等。“比如下半年我们的一只投向私募债的产品,招行全程参与,连首募不能超过10亿的限定也有招行的意见在其中。”她向记者透露。

      而在渠道资源日益紧张的同时,银行要价或也将水涨船高。“尾随佣金方面,大公司相对有控制能力,而对小公司而言,势必面临大行要价太高的尴尬情况。”前述南方某大公司人士直言。

      浙商基金市场部总监也认为,银行渠道未来对基金公司压榨或会进一步加剧。目前农行、招商等尾随佣金达到70%,工行、建行达到75%,而小行相对要价较低,40%-45%左右。

      “03年,给了银行15%的尾随都曾遭到严厉批评,那时候平均水平在8%左右。谁想到如今的尾随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未来,随着银行渠道的拥堵,要价势必也水涨船高。”

      作为一家次新公司,浙商基金在渠道压力面前采取了“混搭”模式,即在谈下一两家主流大行的同时,积极开拓特色小行资源。“大行渠道并不一定能够配合自己的发行计划,还得依靠开发小行作为补充。”其市场部总监如是表示。

      事实上,不仅是中小公司受制于银行,大型公司也在为自己寻求“多一条出路”。南方某大型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在目前常规合作的大行外,公司正在积极开拓一些特色银行,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未来与这些银行的合作也会进一步加强。

      “未来能够和银行渠道竞争的,只有电子商务这个渠道还有希望。如果真的再建一个门店,即使是开一万家门店,和工商银行去竞争卖基金,我看基本上是活不下去的。既然这个路不能走,那么电子商务这个路就提供了这个机遇。”对于日渐强势的银行渠道,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如是表示。

      倒逼差异化路线

      政策市场化步伐加速,目前的新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或许在未来会进一步衍生为备案制,基金公司管理层也为此频频“头脑风暴”,是从众加入“数量大战”?还是另寻突围之路?

      “产品通道都放开了,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怎么发?发一个产品还是三个产品?发什么类型的产品?”对此,富国总经理窦玉明表示,审核通道制的取消将倒逼基金公司走差异化的道路。

      另一位基金高管则向记者表示,近年来看,投资者对于常规产品的需求已相对稳定,而产品创新对于IPO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中小型公司在未来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精准定位,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精品式”道路,而不是什么类型的产品都上。

      “从2011年开始,新基金发行市场就是一场存量游戏,这一情况在2013年将继续加剧,我们也并不准备加入这场数字大战。”海富通基金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

      她进一步向记者表示,最近领导层频频开会讨论来年策略,在某些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把产品部门从原市场业务部门独立出来,重要性得到提升。未来在新基金发行大跃进的背景下,公司将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与创新,而非一味追求数量。

      从国泰基金2013年新基金发行清单中也可窥见创新身影。据了解,国泰基金计划明年发行10只以上产品,其中,其黄金ETF及其联接基金、债券ETF及其联接基金、行业细分指数基金、分级产品等赫然在列,且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除了产品创新外,拼业绩也成为明年发行大战中突围的又一重要抓手。“基金规模的增长不一定靠IPO跑马圈地,业绩好的基金通过持续营销照样能够长大,可以实实在在地实现公司规模扩张,还没有水分。”沪上某公司人士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明年其公司在新基金发行方面不会大肆扩张,而还是坚持走“业绩”路线。他举例,其公司的主动管理权益类产品2012年整体业绩突出,旗下基金份额也因此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旗下某只排名前三的偏股基金获得了50%的净申购。相比新基金发行,这条道路更利于长远发展。

      “审核制度改革是监管层有意往市场化方向引导,让基金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产品方向。”某业内人士指出,在预计新基金发行市场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审核通道制的取消将倒逼基金公司走差异化和精品化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