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广告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杠杆基金再遭资金扫货 最牛者市价近期上涨逾80%
  • 低仓位基金已入市
    指数高位有望激活小盘股
  • 信托计划兑付危机频发
    调查研究能力遭诘问
  • 严控风险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助您资产稳健增值
  • 信托“销售至上”模式
    暗藏风险
  •  
    2012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杠杆基金再遭资金扫货 最牛者市价近期上涨逾80%
    低仓位基金已入市
    指数高位有望激活小盘股
    信托计划兑付危机频发
    调查研究能力遭诘问
    严控风险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助您资产稳健增值
    信托“销售至上”模式
    暗藏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销售至上”模式
    暗藏风险
    2012-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明超 ○编辑 于勇

      

      信托业今年的发展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截至今年11月底达到6.98万亿元,这一数字已经比去年末的4.81万亿暴涨45%以上,加上本月信托持续密集发行,年内突破7万亿已经毫无悬念。

      信托产品让消费者为之疯狂,根源在于投资者预期中的高收益率“刚性兑付”,即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风险,总会有人兜底,投资者不会遭受损失。正是因为这种潜在的托底支付,才让投资者把信托看成投资中没有风险的无虞之地,信托资产规模才出现爆炸式增长。

      事实上,信托“刚性兑付”并不存在,目前并没有任何法律成文支持这种“刚性兑付”,按照《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信托公司不保证信托计划的收益率,也不保证信托计划没有亏损风险。目前存在的只是“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一些选择信托公司募集资金的公司,为了兑付收益,不得不通过“发新还旧”的模式,用新发信托项目募集的资金去还旧。当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难以为继时,泡沫就破灭了。据了解,部分多元化经营的公司,通过部分经营较好并不需要钱的业务发行信托项目,把募集来的钱转到需要钱的房地产项目中,这种“马甲信托”为数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艺术品、酒类等另类信托不少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很多都流到了遭调控政策影响的房地产行业,其风险不容小觑。

      在信托实体项目暗藏风险的情况下,重视调查加强研究成了应有之义。但据了解,在信托项目销售火爆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变得无关紧要。通过多快好省的发项目扩规模,成了众多公司的选择,不少信托公司的研究员已经转身成为业务经理,这种重销售轻研究的措施,无异于本末倒置。

      仅仅一年时间,三峡全通业绩恶化,除了经济整体环境影响之外,信托公司尽职调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早在去年第三季度,三峡全通已经陷入停产危机,目前在厂工人已经四五个月没有拿到工资。在公司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中信信托连发四期产品募集13亿,其调查研究能力实在难以让人恭维。正如一位业内人员所说的“如果有好的行业研究人员,并且对信托计划进行尽职调查,相信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局面。”

      调查研究和业务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落实,只有互相促进才能稳步前进。而目前这种由项目主导的“销售至上”模式,毫无疑问会埋下无法按期兑付的潜在风险,随着信托兑付危机的接连爆发,重视调查和加强研究,成为信托公司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唯如此,才可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出现问题后再想办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