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澳元类产品“看上去很美”
    专家建议“见好就收”
  • 2012基金创新:技术高下决定成败
  • 招行小贷四年支持企业过万家
  • 白酒证券化愈演愈烈
    多家酒企待入市
  • 理财超市
  • 走可持续的创新之路
  •  
    2012年12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澳元类产品“看上去很美”
    专家建议“见好就收”
    2012基金创新:技术高下决定成败
    招行小贷四年支持企业过万家
    白酒证券化愈演愈烈
    多家酒企待入市
    理财超市
    走可持续的创新之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2基金创新:技术高下决定成败
    2012-1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2年基金创新热潮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型创新成为主流。基金公司的技术能力,包括产品设计能力、系统支持水平、投资管理和风控高低成为决定创新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这和以往靠政策突破、高层沟通打开局面的政策型创新形成了很大区别。

      ⊙记者 宏文 ○编辑 于勇

      

      2012年是基金行业的创新之年,从年头到年尾,发布的都是基金创新的消息,跨市场ETF、跨国ETF、大宗商品ETF、债券ETF,过去一年等不到的产品创新,如今纷至沓来,目不暇接。

      2012年也是基金公司的创新之年,从短期理财产品到沪深300ETF,从各类封闭和分级债券ETF产品到封基转型,创新产品的募集水平、客户欢迎程度大大高于传统产品。几乎可以这么判断,2012年的基金市场是由创新驱动。

      但同时,基金行业创新之路也有不和谐声音存在。基于创新的重要性,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开始涌现。个别公司通过高薪挖走同行产品设计人才,同时直接拷贝对手创新产品方案的情况也开始冒头。当创新的大趋势逐渐被行业认可后,创新的行业规则也亟待建立。

      

      创新已成共识

      创新显然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在12月初举办的“国泰基金日”中,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有以下一段演讲:“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转型的大背景下,基金行业也面临着产品创新与业务创新的重要机遇期。以往单纯靠投资业绩作为主要动力引擎的时代已经逐渐过渡到金融服务驱动的时代。而在这个重要的转折过渡期中,我们意识到产品创新将是整个行业以及我们公司的重要驱动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2年基金行业最缺的是产品设计人才和固定收益人才。几乎绝大多数公司都一定程度调整了产品研发的力度和投入。在从年初到年末的基金发行中,创新产品一领行业风骚,直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和转型。

      2012年3月份,历经数年筹备的沪深300ETF上线配售,20余天内,首批两只沪深300ETF(分别于上海和深圳证交所挂牌),合计募集500余亿元,创下当时的历史纪录。同时,华泰柏瑞由于方案可以达成实现“T+0”的交易功能,而创下首募329亿元,公司的行业排名大幅上升。

      4月份,看准短期理财产品的市场空缺,首批短期理财基金闪亮登场,两只不同类型的30天短期理财基金合计募集规模冲击500亿大关,累计约占上半年基金募集的半壁江山。

      此后创新的风气一路高歌猛进。在工具类产品上,继沪深300ETF后,年内上报的突破性创新工具类产品还包括,首批债券型ETF、首只ETF 、首批黄金ETF。市场更为广阔的短期理财产品中,截至9月份,各期限的短期理财基金,合计首发募集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如果说,此前对于短期理财基金的市场空间和持续性,业内还颇有怀疑声音的话,之后整个行业的态势都开始转入创新的风潮中。

      

      技术高下决定创新效果

      2012年的创新热潮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型创新成为主流。基金公司的技术能力:包括产品设计能力、系统支持水平、投资管理和风控高低成为决定创新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这和以往靠政策突破、高层沟通打开局面的政策型创新形成了很大区别。

      以年初的两批创新产品为例,首批的沪深300ETF,由于产品方案上的区别,达成的流动性的高下,造成了实际募集和日常成交上比较明显的差距。两个沪深300ETF在首发募集时规模相差还不算太大,但在目前的日常成交量上,经常有2倍甚至4倍的交易量之差。作为以流动性衡量“生命力”的指数产品,沪深300ETF可以说一手成就了华泰柏瑞目前的行业位置。

      另一个类似的案例在理财基金上也出现了。首批的30天短期理财基金,同样走的是两个产品路线,但最终效果高低也非常明显。汇添富基金走的路线,尽管对系统、服务要求较高,但在市场上明显更受欢迎。在同类非银行系的理财基金中,产品规模也一直处于领先。相反“团购协存”型的同期的短期理财基金,规模萎缩的厉害,如今已难望同期产品的“项背”了。

      根据业内的专业人士透露,目前的基金产品创新,已经基本度过了“跑部沟通”的初级阶段,而逐步成为整个公司综合能力的体现。以一个普通的工具类产品而言,一个全新的创新团队,仅硬件投入可能就在300万以上。此外,后台团队的经验和能力、风控的水平、前台的投资者教育,个个都是核心环节。再算上,历史的创新经验、沟通各类政策突破需要的渠道等。其间的财力、人力上的差距巨大。

      

      行业规则亟待制定

      当然,伴随着创新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市场中,围绕着创新市场和创新人才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有些甚至已经触及了“不正当竞争”的底线。快速发展的内地基金业,看上去也亟待设立创新的“规则”。

      2012年四季度,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产品团队中的一位年轻成员,被业内另一家大型公司挖走。而数天后,上海这家公司一个正在申报的创新产品中的一些重要产品细节,高度相似地出现在该大型公司的新产品中,一个创新产品由此出现了孪生的竞争兄弟。

      一些基金公司还反映,在某些产品上,业内给予“吃螃蟹”的创新者保护期还太短。“有些产品,第二批上报者和第一批创新者的产品上线周期只有1~2个月,低成本的跟风者的快速入场,使得创新者的投入回报不成正比,从长期看抑制了基金产品的创新大潮的健康发展。”一些业内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认为,一个创新产品的投入十分巨大,而跟风者的成本急剧降低,因此从鼓励创新、树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角度,应考虑对于创新者的利益进行合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