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观点·专栏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封面文章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9: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封面文章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基金眼中的2013:
    曙光初露 希望之年
  • 固定收益产品的未来
  • 炒新治理或可循“创新之途”
  • 最近成立的十只偏股型基金
  •  
    2012年12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基金眼中的2013:
    曙光初露 希望之年
    固定收益产品的未来
    炒新治理或可循“创新之途”
    最近成立的十只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固定收益产品的未来
    2012-12-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固定收益产品的未来

      ⊙本报记者 周宏

      

      年底显然是固定收益产品大行其道的时候。

      屈指算来,刚过去的一周中,就有上投摩根轮动添利、富国强回报、金鹰保本、长城金理财先后进入发行期。年后,还有易方达双月利理财、国泰金泰平衡、南方理财30天等一批偏固定收益类产品进入发行期。年末年初,绝大多数仍然是固定收益产品的天下。

      从具体看,年关时分的产品也算有相当的创意。上投摩根轮动添利打的是“国内首款轮动增强”的概念,即所谓,在信用债和利率债两大债券类别中做切换,当市场有强烈的降息预期以及预期信用债大幅调整时,该基金会把投资重点从信用债转换到利率债。希望在保证收益的同时,以此规避信用债带来的风险。

      同时,富国强回报则打的是,“两年期封闭”的策略,在通常的1年期和3年期的封闭期中,又插入了一个新的期限,作为业内最早做封闭债基的基金公司,富国年末的立意是丰富各期限产品,同时尽量扩大在封闭债基这个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行业位置。

      总体看,在年初短期理财产品,年中信用债基发行高潮之后,年末市场进入了一个“债基发行下半场”的特定时段。在这个时候,各家公司的思维的立足支点都是如何在这个时段内设计、发行一系列的适合的产品。通常而言,这个时候,产品是不难发的,难的是未来的市场走向中如何持续增强收益。

      “动态轮动”的想法是在常规产品的立意上,附加一个灵活的调整机制,给予投资经理在可能来临的市场变局中更大的适应度和收益能力。这种思维,在处理产品上是不错的选择。回想起来,如果在2007年,市场多发些灵活型基金,或许目前传统偏股基金的日子和口碑都会好很多。

      而“封闭”则是另一个思路,在认准长期投资方向的同时,把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权利暂时的拿过来,把产品的收益通过现在资产组合锁定下来。这个产品的立意同样是清晰的。但对于投资团队的大局观有很强的要求。因此,这种做法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完成的。

      当然,这是建筑在市场偏谨慎思维的前提上的,或许,伴随着明年经济复苏,一些影子银行产品的清理,A股市场和债市可能出现双牛的情况也未可知。那对于我们基金行业来说,一定是最好的假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