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纵深
  • A3:公司·热点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专版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环球人物
  • 全球银行业喜迎巴塞尔“新年大礼包”
  • “谁动了我的奶粉”
  • 美国债务上限:下一颗“定时炸弹”
  • 用钞票换选票
    安倍“猛药”激起泡沫担忧
  • 一天敲定
    “两大佬”
  •  
    2013年1月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海外
    环球人物
    全球银行业喜迎巴塞尔“新年大礼包”
    “谁动了我的奶粉”
    美国债务上限:下一颗“定时炸弹”
    用钞票换选票
    安倍“猛药”激起泡沫担忧
    一天敲定
    “两大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动了我的奶粉”
    2013-01-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等西方媒体近日连续报道,中国人的抢购行为导致澳洲超市婴儿奶粉缺货乃至脱销,直接损害当地婴幼儿权益。某些媒体呛声发问:谁动了我的奶粉?

      在悉尼街头,一名中国游客吐露心声:“国内市场上洋品牌太贵,大家当然要趁出国机会多买奶粉。”行业专家称,国人在境外扎堆抢购奶粉的行为说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存在严重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矛盾产生了外溢效应。

      目前,洋品牌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份额超过80%,近两年来最高价格涨幅累计超过60%。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21日,国外品牌婴儿奶粉零售均价为每公斤200.71元。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奶价动荡走低,奶贱伤农问题突出。当前,欧盟国家每公升牛奶仅售0.2欧元至0.25欧元,澳洲每公升牛奶零售价不过1澳元,甚至低于瓶装水价格。

      一边是国际原奶价格低迷,一边是洋奶粉在华坐地涨价;一边是欧盟奶农喷奶反对低价,一边是中国父母境外抢购奶粉。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供求乱象?

      一位业界人士形象地比喻,中国奶业是“生产环节的矮子,加工环节的巨头”。此语形象道出了中国奶业的特点、中外奶业差距及双方互补性。

      中国卫生部2010年4月出台的国标把每百克生乳中蛋白含量调整为2.8克,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的标准;每毫升菌落总数更是较西方主流标准高出20倍。这些差距体现了中外奶业在资源禀赋和生产模式方面的天壤之别。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国内奶源70%以上来自散户饲养,存在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潜在污染源多、牧草资源枯竭等问题。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奶业大国,奶业发展享有气候温和、草场广袤、远离污染源等优势,且多采取大牧场集中生产模式,实现高度专业化、自动化,出奶效率高、质量好。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洋品牌不仅占据高端婴儿奶粉市场,更开始渗透国内上游奶源,试图借助品牌和资本优势,最终实现奶源本地化。长期看来,一些国内奶业企业面临严峻生存压力。(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