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覃秘 ○编辑 全泽源
在去年极度疲弱的行情下,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一度通过在二级市场直接增持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这也被认为是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积极信号。不过统计显示,这些增持预告后期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少数公司的大股东依照承诺进行了满额增持,不少公司的大股东仅仅走了个“过场”。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自2012年10月中旬以来的3个月时间里,两市合计有54家公司披露了大股东完成增持计划的情况。和市场此前普遍认为的“画饼”承诺不一样,有一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实实在在完成了其预告的增持承诺,不过占比不高,54家公司中仅有12家公司的大股东达到了增持上限,占比22%。
计划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增持不超过总股本的2%并最终完成的公司包括:中超电缆、洪城水业、珠江实业、中成股份、宝钛股份、安凯客车、百大集团、康美药业、文峰股份、道明光学、鲁西化工和光迅科技,其中宝钛股份因增持2.05%超额完成增持计划,另外中青宝、新钢股份和模塑科技增持比例也都达到公司总股本的1.8%以上,距2%的承诺上限不远。
一些超级大盘股的增持计划执行进展普遍缓慢,如某大型石油公司的大股东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仅累计增持了公司发行股份的0.54%。大型地产股被大股东增持的比例也普遍不高,某知名地产商的实际控制人最终仅增持了公司不到0.04%的股份,距2%的增持上限差距甚大。
统计显示,累计增持比例在公司总股本0.2%以下的公司达到12家,即按照2%的增持承诺上限, 这些公司的大股东连一成的增持计划都没有完成。如禾盛新材,公司实际控制人在2011 年11 月增持了公司9.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7%,公司当时曾公告实际控制人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总股本2%的公司股份,但后续的增持一直没有发生。
在被增持公司中,部分公司的大股东用意还相当明显。如高鸿股份,去年10月17日,在定增实施前夕其控股股东提出一个合计不低于1.8亿元的增持计划,明言要为定向增发保驾。此后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大股东出资9.97万元在二级市场买入了1.64万股公司股票,完成了增持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