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70%才能稳定下来。以此计算,中国城镇化率今后每年若提高1个百分点,则需要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的指标。而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乘以1000万城市人口,每年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果再加上其他投资与个人消费增长,未来20年中国的投资与消费潜力巨大。因此,即便每年的出口增长率为零,也可以保证较高的增长。
⊙张前荣
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
如果说工业化是创造供给,那么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城镇化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从两方面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变成市民收入会提高,因为在城市能获得相对于农村工资更高的就业机会。留在农村的农民收入也会提高,因为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人均占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得到根本改变,收入的资源约束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政府的支农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城镇化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进而带来原有城镇居民和移民工资的上涨,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增强消费能力;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培育高消费群体,带来大规模的消费需求。
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推进,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城镇化能改善居民消费环境,逐步改变农村人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城镇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使得城镇化能够帮助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
二是城镇化能引领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促进冶金、建材、机械和批发零售、教育、医疗等一系列行业加大投入,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吸纳民间资本,拓宽投资渠道。
三是城镇化能为扩大内需提供产业基础。城镇化可促进产业集聚,为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提供就业支撑,以城镇化推动不同规模市县的协调发展,往往能有效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城镇化可以实现结构转型,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由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效应的测算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7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多带动11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
据测算,中国城市人口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将增加1.4个百分点,直接带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未来至少将有3亿农民进城,同时,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至少存在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如果中国每年有一千万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为有就业的市民,在这个过程中使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提高,其能够为全球创造的市场规模将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当前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使70%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而社会结构只有45%的城市人口。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能稳定下来。若中国的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
而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以及个人消费增长,投资潜力巨大。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以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每转变1%的农民社会身份,每年需要租售住房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每年GDP较高的增长态势。
当前借助城镇化扩大内需面临的挑战
粗放型城镇化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房价过高、征地补偿不足、就业不足、生态恶化以及无法获得市民待遇等方面。这些弊端从增加成本和减少收益两个方面对扩大内需构成挑战。
一是农民工非市民化问题。已进城的农民工事实上没有完全市民化,由此带来了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大量流动人口没有普遍、均等地享受城镇的各项公共服务。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创新。
二是就业问题。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以往降低。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空间,是城镇化进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是城市过度扩张问题。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大大增加了城镇化成本,提高了农民进城门槛,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对土地和资源没有充分集约利用。
四是土地问题。占用农用地形成了大量失地农民,这些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较低,又缺乏进入城市的就业技能,长远生计出现问题。
五是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城镇化是不彻底的,中国的城镇化是夹生的。
借力城镇化扩大内需要有可行措施
一是研究制定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国家层面上,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之下,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经济集聚条件,加快各都市圈、城市带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合理确定城镇化速度,根据城镇人口规模扩张,量化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城市的数量及相应人口承载量,配置各种公共资源。
地方层面上,要在国家确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编制地区发展规划,确定辖区内城镇数量、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方向,量化城镇化发展目标,加快中心城市或重要功能型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对周边中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同时,各级城镇发展规划中都要切实解决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区划调整等问题,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国土四分之三都是山地,平地和平原本来就很稀缺,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其他因素影响,我国城市、村镇大部分都建在平原和平地,占用了大量稀缺的耕地资源。我国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利用平原地区的丘陵、山地等土地资源,建设山地居民区,节约耕地资源。
二是要着力解决就业和城乡二元福利体制问题。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当了市民的农民的贫困化。抓紧制定并有序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城市的福利政策与户口息息相关,包括城市的低保、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经适房和廉租房还有在公立学校就学等,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三是要研究出台规范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加强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
四是要完善城镇体系,解决城市化的格局和形态的问题。中国的城镇化,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在产业分布,在公共资源配置上,要努力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以主要的沿海、沿江、铁路线为框架形成一些重要的城市群,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在城市群内部,大城市主要解决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问题,小城市、小城镇要更好地疏解大城市的压力,更有效地来解决居住的问题。通过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有效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把大城市的战略和小城镇的战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