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133:信息披露
  • 134:信息披露
  • 135:信息披露
  • 136:信息披露
  • 137:信息披露
  • 138:信息披露
  • 139:信息披露
  • 140:信息披露
  • 141:信息披露
  • 142:信息披露
  • 143:信息披露
  • 144:信息披露
  • 145:信息披露
  • 146:信息披露
  • 147:信息披露
  • 148:信息披露
  • 149:信息披露
  • 150:信息披露
  • 151:信息披露
  • 152:信息披露
  • 153:信息披露
  • 154:信息披露
  • 155:信息披露
  • 156:信息披露
  • 157:信息披露
  • 158:信息披露
  • 159:信息披露
  • 1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基金公司推员工“持基”计划 受访者“乐见其成”
  • 专家:管理人是否持基非关键 基金全面评价需考虑五因素
  •  
    2013年1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14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A14版:基金周刊
    基金公司推员工“持基”计划 受访者“乐见其成”
    专家:管理人是否持基非关键 基金全面评价需考虑五因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专家:管理人是否持基非关键 基金全面评价需考虑五因素
    2013-0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代宏坤:
      多重因素影响基金业绩
      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很多,基金经理是否持有自己的基金重要性相对低一些,不过这一因素可能会加强基金经理的责任心。
      王群航:
      基金经理持基
      不是唯一投资理由
      基金的种类很多,投资者要搞资产配置,基金经理是否持有,只是一个很小的参考条件。并不是基金经理持有的产品一定适合投资者投资。
      张洁:
      可作评判责任心
      的参考因素
      美国研究表明,基金经理持基有助于提高业绩,降低风险和减少换手率。这给投资者挑选基金提供了一个评判基金经理责任心的参考因素。

      时间:2013年1月17日14:00-15:30

      

      地点: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

      代宏坤: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王群航:华泰证券金融产品研究评价中心总经理

      张 洁: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

      嘉宾

      参与互动人数:5073

      峰值访问数:1268人

      发帖数:395帖

      “持基计划”的初衷

      游客49047问:员工持基计划的制度安排初衷是什么,效果又如何?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什么影响?

      张洁:美国持基计划开展的初衷是基金公司为了更好地激励基金经理,完善基金经理的薪酬制度。这一做法在目前美国基金业界来说也相当普遍。自2005年起,美国证监会出于监管的考虑,要求基金公司必须向美国证监会按持基投资金额区间披露相关持基信息。此后基于该信息披露的研究均表明,持基不仅有助于基金业绩的提高,并且能够有助于降低风险和减少换手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信息披露无疑给投资者挑选基金时又提供一个评判基金经理责任心的参考因素。

      王群航:想让投资者看到他们的利益与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尤其是与基金经理一致,并且希望有了这个一致之后,相关基金的业绩就会好,否则,就有可能差。从逻辑上讲,这个想法说不通,因为这个推理如果成立,那么,基金经理自己做,早就各个都是亿万富翁了,他们何苦来基金公司打工呢?

      代宏坤:持基计划是基金公司内部的激励约束制度,初衷是把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捆绑在一起,加强其责任心。会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不能太高估了这一计划的效果。建议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不要仅以此为依据。

      游客45785问:持基计划是不是管理层推广的?海外经验如何?

      张洁:基金经理持基在美国并不是由监管层开始推广的,事实上美国证监会(SEC)也从未明文规定或者鼓励基金经理“持基”。但是这一做法在美国基金业界由来已久也屡见不见,是基金公司用来激励和奖励旗下基金经理的手段之一。美国业界通常采取自愿“持基”的做法,但也有少数公司会要求强制“持基”,但多为一些小规模基金公司。

      代宏坤:持基计划完全是基金公司激励和约束基金经理的一种内部制度。不同的基金公司是否要做,以及具体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虽然国内管理层鼓励基金公司开展这样的计划,但并不是强制性的。国外一半左右的基金实施了这样的计划,是纯粹的公司行为,是出于激励约束基金经理、加强公司竞争势的考虑,美国监管机构并不介入。

      

      持基与否不是决定性因素

      游客97414问:请问基金经理强制购买份额的基金,业绩有何特点?是否比普通的基金跑得好?

      王群航:基金的业绩优劣与否,与他们是否持有自己购买的基金没有关联,也不一定就会跑得好。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基金经理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买多少合适?是固定金额,还是固定比例?如果固定金额,基金经理没有那么多的钱怎么办?或者,基金经理本来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点投资让他不足挂齿,又该如何?如果是固定比例,这个比例该是多少呢?基金规模做大了之后,又该怎么办?

      代宏坤:从国外研究的数据来看,执行基金经理自购计划的基金,在业绩和评级上都会稍好一点,但是也不是十分的显著。况且,业绩和评级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也很难说是因为“持基计划”这一因素取到了决定性的效果。从国内的情况看,现在可以说看不出“持基计划”与业绩有何关系,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不必高估这一因素。

      张洁:美国的持基计划主要是以自愿性为主。基于美国证监会的数据披露的研究表明,基金经理“持基”每增加一个基点,业绩就会相应的增加3个左右的基点。晨星的研究也证实着基金经理对自己管理基金投入的增加,其基金相应的星级评分也有所提高,即风险调整后收益较为优异。

      游客26104问:请问现在有多少公司推行员工持基计划,用年终奖或者其他薪酬来投资自己管理或自己公司旗下基金份额?

      张洁:虽然美国的持基计划基本是以自愿为原则的,但是超过半数以上的基金经理都不同程度的持有旗下基金。在美国现有的7200多只基金中,有3560多只基金被其基金经理不同程度的持有。在美国目前693家基金公司中,共有572家基金公司旗下有基金经理参与了持基计划。

      代宏坤:国内比较早推出持基计划的基金公司包括华宝兴业、诺安、中欧等,目前执行这一计划的公司还是小部分的,而国外大概70%左右的基金公司、50%左右的基金都执行了这一计划。

      王群航:就我所知道的并不多。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有点不人性,因为奖金作为员工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强制性地买成了自己公司旗下的基金,人家的生活安排怎么办?人家个人理财的配置问题如何解决?另外,强制购买什么种类的基金?不符合他们的资产配置要求怎么办?

      

      有助于加强利益一致性

      游客87067问:是不是有基金经理自己持有的基金,更适合投资者投资?

      代宏坤:并不是基金经理自己持有的基金,就更适合投资者投资。虽然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这样的基金在业绩和评价上会稍好一些,但是目前在国内并没有这样的结果。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的因素很多,例如策略、基金经理、成本等,相比之下,基金经理是否持有自己的基金重要性要更低一些,虽然这一因素可能会加强基金经理的责任心。

      张洁:基金经理是否持有基金并非是决定基金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全面评价一只基金需要公司、策略、业绩、团队和价格五个方面去综合考量。基金经理“持基”只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因子。投资者切不可本末倒置,认为基金经理持有的基金一定就是好基金,没有持有的基金一定是不好的。

      王群航:不一定。基金的种类很多,投资者要搞资产配置,基金经理是否持有,只是一个很小的参考条件。打个比方,如果基金经理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被强制推行,市场上照样还是有业绩排名,未来还是会有第一名,还是会有最后一名。

      游客86102问:基金公司将持基宣传为与基民利益捆绑,您如何看,投资者利益是否的确得到保证?

      代宏坤:客观地说,持基计划确实部分的把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实现了捆绑,强化了管理人的责任心。但是,基金的业绩来自于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捆绑并不能提升管理能力,因此也谈不上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至少也并没有损害。

      张洁:由于美国的“持基”数据仅从2005年才开始披露,现行的研究仅仅是基于3-5年的统计区间,“持基”对于业绩和风险的正面影响是否是长期可持续性的,现阶段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目前看,在基金经理自愿持基的时间段里,的确有助于加强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利益一致性。(本报记者 丁宁 整理)